设为首页

TOP

《门》影评:打着希区柯克的旗帜故弄玄虚
2011-05-27 13:23:19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2328次 评论:0

作者:错错错 来源:网易娱乐

在中国商业类型片单调的时下,与中国大导们乐此不疲地演绎杀兄弑王复仇乱伦的古装商业大片不同,以女性题材见长的李少红的商业转型之作《门》定位在当代都市情感和惊悚悬疑类型,创作取向上的探索性就已经值得我们送上掌声。就影片质量来看,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也不乏亮点闪现,可以说是成败参半。

《门》改编自网络小说《三岔口》,描述主人公蒋中天的一段心路历程。影片的故事从蒋中天杀人后千奇百怪、支离破碎的各种幻想、梦境展开,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罪与罚》有些相似,主要表现主人公恐惧、混乱、猜测的心理,构成影片的主体。导演在最后时刻揭开了蒋中天杀死女友的真相,但在叙事的推进过程中,不论是现实还是幻想,都在揭示蒋中天为何杀死女友的原因:由爱而产生的巨大的猜测和忌妒!现实中,他把李作文的笑脸看成是强奸女友得呈后对自己的嘲笑,梦幻中,他把洪原洗澡时的裤子想成是女友的衣服,等等。通过对杀人原因的提示,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也就显而已见:爱需要空间,需要信任;否则,人会走向疯狂,爱会走向破裂,终会酿成悲剧。

在《门》中,李少红保持了拍摄文艺片精雕细琢的制作态度,在细节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很多地方都相互呼应。譬如,为了使结尾文馨已死的真相不过于突兀,运用一系列细节作为铺垫。蒋中天粉刷墙壁时看到一个孔洞时,焦虑中忙乱地把孔洞涂摸起来;墙壁漏水,他撕开墙纸后墙上渐渐显示的是一个人影似的黑影。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在幻想中与文馨在坟场见面,两相诉说之后,文馨从墓碑上的"门"中离开。坟场和墓碑是完全不同于阳间的标志物,清楚地暗含了文馨已入阴间的意思。这些设计,体现着剧本的智慧,也是商业片难得的创作姿态。

虽然《门》被视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且全片充满了主人公由恐惧、疑虑产生的心理幻觉。但是,我更愿意把《门》看作是一部典型的恐怖电影。因为,李少红将蒋中天的心理历程通过幻想来表达的目的在于吓唬观众。事实上,影片中由人物处境、光色、配乐、特技、独白综合制造的氛围确实能产生很强的恐怖感,这点也值得《七夜》这样的国产恐怖片取经学习。

除了恐怖片本身的娱乐性之外,李少红在《门》中的商业尝试还表现在运用最为常规的商业元素,即视听冲击。在蒋中天发现警察到邻居家进行调查,落慌而逃坐上李作文的出租车后,因他对李作文强奸女友未遂一事的极大怀疑,致使两个人在出租车上展开了激烈的抢拼。由此而开始的彪车桥段时间不短,而且完全遵循着好莱坞和香港商业动作片的制作套路,狭小的出租车上你来我往的打斗,紧急躲避对面驶来的大车,撞击当路的阻碍物器,穿越隧道,车顶车门被撞飞,驰行在窄小的桥面上。尽管这段惊险、刺激的动作戏场面与影片整体灰暗、低沉的基调不匹配,却切合人物心理幻觉的走向,不违背叙事逻辑和伤害剧情,应当说是一次可取的商业嵌套。

从影片"向希区柯克致敬"字幕中来看,李少红旨在打造一部悬疑惊悚类型片。在肯定《门》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如果将影片拿到希式经典之前比较,就不难看出《门》不过是低层次的班门弄斧,像是一次抛开故事制造惊恐的故弄玄虚。

希区柯克之所以成为一代电影宗师,在于他对电影核心的充分认识。希氏始终把讲述一个漂亮的惊险故事作为创作的首位,这也使得他的电影不会因为技术的发展过时、被人遗忘。希氏认为:"拍电影就是讲故事","技巧、美、摄影机的丰富表现力,如果妨碍了故事本身,就得牺牲掉或者服从于故事"。正是基于以故事为核心的创作理念,希氏将设置悬念作为引人入胜的最佳途径,譬如在《迷魂记》、《爱德华大夫》、《西北偏北》等影片中,大大小小的悬念层出不穷,观众也就带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融入影片。与之相比,《门》的悬念刚刚制造出来便被导演刻意抹杀掉了。当影片最后蒋中天杀死文馨的事实公布于众时,我们回头再想想与开片字幕同时的独白,会发现这段独白实际上交待的是蒋中天将文馨藏于墙壁的过程:如何告别女友的容颜,如何让她躺着舒服,等等。但是进入正片之后,导演将镜头直接对准蒋中天与洪原见面的现实场景,这种活生生的影像画面将片头独白交待的事实隐藏起来,观众很难发现此时文馨已经被杀。如此,"文馨为什么被杀"的悬念就被屏蔽,观众观影过程中也就不会带着"文馨为什么被杀"的疑问,而导演却不断地提示着"文馨为什么被杀"的理由,由此产生观众理解与导演表达的错位和不合拍。

由于李少红对于核心悬念的隐藏,使得影片在叙事上与希区柯克的经典叙事模式有很大的出入。在希氏的经典影片中,讲述故事的方式不是把秘密和真相留到最后加以揭示,而往往是在开头就使人物陷入某种困境和心理误区,随后以各色各样的渠道来暗示故事的前因后果,持续不断地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让观众积极地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之中。希氏曾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叙事手法的意义:如果要表现一个炸弹在一群人谈了15分钟棒球之后爆炸的话,那么最佳的方法不是先让一群人谈15分钟的棒球再让炸弹爆炸,而是先告诉一群人15分钟后有一颗炸弹要爆炸再让他们谈论棒球,因为,这样会让一群人带着焦虑、慌乱的心情谈论棒球,谈论的过程也就会显得多姿多彩、避免乏味。在《门》的叙事中,导演很清楚文馨被蒋中天杀死的事实,于是着力表现蒋中天因杀人造成的恐惧与幻想。但是,观众只是被动地跟着蒋中天的幻觉体验他的恐惧。观众或者不清楚他为什么有那么多迷乱的幻想,或者会认为他的幻想是出于害怕失去女友,而极少会认为他的幻想是因为他杀死了女友。具体来说,我们为什么从影片中感觉的恐怖感多于主人公内心的惊恐感,关键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惊恐的真正原因,只是随着他幻觉制造的恐怖感而害怕、惊恐。

表现因心理问题而产生惊恐和焦虑的影片不在少数,典型的代表作有希区柯克的《深闺疑云》、 《吕贝卡(蝴蝶梦)》和乔治.库克的《煤气灯下》。《门》的剧情也依靠蒋中天内心的独白来联接,由大量的梦境、幻觉、猜想、质疑组成,但又没有其他人物来揭示真相,这就造成人物非常单一,镜头大多是紧紧盯着蒋中天一人,令影片的厚度和层次感显得非常单薄。在《门》中,蒋中天一个人通过内心幻想与独白完成了所有"任务",文馨、洪原、李作文都与"解秘"没有直接关系。

与此不同,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心理独白只起辅助作用,解开秘密的往往一环扣一环的故事,往往是数个人物共同制造悬疑、共同解开秘密。依照希氏讲故事的路数,《门》中的警察一角应该担责起更重的"任务",与蒋中天一起揭开真相。但是,李少红并没有让警察成为"解密"的关键,只是让他的出现加重了蒋中天的恐惧和幻觉。影片最后,当我们看到警察从墙壁中找到文馨的尸体时不由得要问:警察是怎么得知文馨尸体藏在墙壁中的呢?

就整体而言,导演过分地在现实与幻觉之间来回切换镜头,致使影片产生巨大的混乱和含糊不清之感,让观众陷入理解剧情的困扰之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呢? 影片结束之后,从走出影院的观众迷惑的眼神中,可以判断出依然有不少的疑问,譬如,洪原因何被杀?李作文到底死了没有?很显然,李少红对晦涩、难懂是商业片忌数这一规则缺少充足的认识。

影片缘何打出"向希区柯克致敬"的旗帜?李少红说:"希区柯克是非常注重心理悬疑的一个大师,他所用的一些手段都实际上是我们学习的一些因素,而且我们也把这些因素探索式地用在我们的影片里。"但从《门》本身的水准来看,她学到的只是点滴和皮毛,并没有将希氏电影以故事为核心的创作精髓贯穿到作品之中。《门》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也留下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科学设置悬念,如何用故事去解开悬念。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ags: 责任编辑:jube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故弄玄虚的《巴别塔》影评 下一篇《生日快乐》影评:有多少爱可以..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