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建设,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峡库区的百万移民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水库移民”的称谓来自官方的说法,从地理学意义上讲,这百万移民都叫“环境难民”。但是我们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的三峡移民无疑被脸谱化了,他们被无一例外的描述成了具有牺牲精神的英雄。这种描绘抑或是宣传很难打动人。而影片《三峡好人》则是以现实为立足点,以半纪实的手法,呈现了两个在三峡工程大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较为成功地反映了三峡移民们的真实生活。
影片一开始就是贾樟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长镜头,不过,与他前几部作品背景音响的不加修饰的极端生活化(如《小武》开头的粗俗的民歌)相比,在镜头摇过满船的移民时导演一改往日的纪实化处理,不仅将光线调整得极为柔美,还将环境音响逐渐融入到舒缓的民歌中去,这样的处理,既表现了故事发生地的民俗风情,又将浪漫的元素掺入到电影的叙事中去,为影片整体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基础。使观众从影片的一开始就不自觉地融入到剧中人物的境遇中,从而获得了极佳的观影体验。
在处理时代背景与人物的关系时,导演更加显得匠心独具。如导演多次将人物置于一个制高点,然后用近景拍摄人物,远处的群山及城市的废墟采用虚化处理,使得整个人物似乎是被压在巨大的背景下面默默地生活。影片中还大量运用了空灵的背景音乐,这些音乐大都是当地的民俗音乐,它们很充分地展现了当地历史悠久的文化,极言其古老。在这其中又穿插了不停唱着流行歌曲的小孩,当韩三明用一种漠然中带着惊诧的目光看着小孩从自己的身边走过时,一个十分明显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当古老遇到现代,新旧交替,碰撞融合。影片的整体构架似乎也意于此。影片讲述的是两个人寻找亲人的故事,一个家庭团圆,一个分道扬镳。它们分别代表了新旧两种价值观。韩三明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他代表的是古老的传统价值观,而沈红是城市中的普通市民,他代表的是现代的幸福至上的价值观。导演在让这两个人顺理成章地完成自己的意愿的同时就体现了导演对新旧两种价值观的态度,扩大到社会环境中来说,就是对在改革发展大潮中新旧价值观的融合的态度。这充分地突出了影片的时代特色,这也是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感情触发点。
影片中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构思就是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件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