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岩松看美国》:平视美国社会
1970-01-01 08:00:00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2813次 评论:0

作者:任华

岩松做这个对各国的系列报道,就是想要认真地从一个中国人最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外面的世界,不是虚荣或胆怯地与他者比短长,而是想借助外力,来看自己的春秋,更是渴望为中国梦飞得更稳,更高,更远助一臂之力。

在《岩松看日本》后,本来有看印度和英国的设想,但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让居于世界金融风暴眼的美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比这个年轻而强大的国家在二战后一直以来光辉的形象,在金融危机时代,这个年轻巨人的身影颇为黯淡。

对美国这个令我们爱恨交织的国家,在很多年里,做出准确的观察几乎是不可能的。张朝阳当年回国前,敏感地发现身在高等学府又做政府间合作项目的中国人获得的信息还不如美国本土蓝领丰富和真切,可见当时的中国精英人物,对美国的观察和评论是肤浅和毫无把握的。而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和美国这两个隔着地球窥探彼此深浅的伟大国家终于可以平视彼此了。今天,白岩松借着时代转变的力量和一个记者的敏锐摸到了这个国家掩藏在五彩衣下的越来越清晰的脉搏。

《岩松看美国》时,他看到了一个危机中的美国,更观察到了美国之所以强大的细小理由,他以发展速度超越我们半个世纪的经济巨人为镜,反射出了中国正在经历的所谓改革和发展阵痛。岩松关注高端,不是为了取悦观众而做些隔岸观火的泛泛之谈,高端不一定深刻,更似乎与众人遥遥相对,漠不相关,但是向高端攀爬的过程往往揭示了人性的问题。大家都在问:经济危机被质疑的罪魁祸首,次贷危机,究竟是谁的问题?人们到处追捕“可疑的巫师”或“替罪的羔羊”以便发泄愤怒,然而无论一个机构如何法力无边,一个制度如何铺设了弥天大网,一个暴君的面目如何狰狞,人为的大灾难往往都开始于从遥远的角落暗暗发力的微不足道的小欲望,和在形成灾难的每一小步中起决定作用的令人视而不见的小人物。所以,当岩松就“美国人消费,全球人买单”的问题采访了高居金融风暴眼的巨人们,得到了微妙而含糊的“不是我,不是我”的解释后,他关注起在次贷危机中相当活跃的那些小人物:一个房地产业普通职员拥有的21套公寓,一个年薪5万美元的人却勇敢地一次性买下价值几百万美元的5套住宅,而没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潮水般地涌入打着“你可以飞得比你想象得还高”疯狂旗号的房贷市场。自私加上怯懦就是盈利主义,而没有勇气向自己的贪婪说不的,在人群中涌动着的人性的脆弱,就是金融危机和人类一些其他危机的源头。

面对美国这个未曾交手过的经济巨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新人和巨人在中美关系和世界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关于敏感复杂的中美关系,岩松对助理国务卿和其他一些关键人物做了采访,岩松发现美方措辞极为严谨并极力与我国外交部的发言口径保持一致。而周小川的“世界元”概念的提出,有力地挑战着曾高居无可争议的经济领头羊地位的美国。

岩松经过对美国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美国社会制度的优势其实正体现在细小之处:那些伟大的公益事业和温馨的公共设施。记者的目光先是投向了大街小巷那些“霸气”的黄色校车,他看到了孩子们用的免费校车却具有最先进的技术支持,保证舒适的硬件,司机人选一向为最有安全保障的女性或年长的男性,“武装到牙齿”的安全措施,甚至还有可以和孩子对话的用于安全演习的“校车宝贝”,为身体不便的孩子乘坐校车政府每年付出两千多美元的高额经费。岩松发现美国社会的另一个亮点是功能强大而且像网络一样密布在美国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的图书馆系统。在美国图书馆的地位几乎可以被看成是神圣的,而且是比教堂更开放的。成熟的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梦起飞的地方,相对中国连维修和安全管理还十分成问题的原生态的社区,美国的社区单就图书馆这一项就非常成熟。岩松拜访完全免费的公立图书馆时,惊讶于装饰得富丽堂皇的这些“人民的皇宫”,他更发现了图书馆的其他功能:针对成人的讲座和培训,亲子交流,各种文化活动,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给成人和儿童自我教育的机会,帮助社会各阶层交流,帮助弱势阶层向中产阶级攀升的有力机构,圣经说“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这里的图书馆是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些自助机会的免费而温暖地方。岩松记者拜访了美国FDA管理局,因为关于食品药品管理制度,在美国是建立得比中国完善和严谨的,FDA不仅精心管理本国的生产厂家,甚至对进口食品原产地的管理也非常重视,种种经验无疑都值得中国借鉴。

之后这个节目对美国社会的体育精神,持枪权利和公民安全的两难局面,和一些颇有代表性的成功人士,特别是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重量级人物,比如一些有名的华人进行了白描式的报道。

在一个被质疑为没有文化的国家,那些与文化无关,与人性有关的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美好层面被记者一一纳入囊中。

对一个在很多方面比我们完善和强大的国家,这些报道极为客观但也具有了审视的高度,既有观赏山水的泼墨之作,更多的是如在显微镜下的描绘的津津有味的细节。突然想起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调侃,“做人要厚道”,一个记者也要在智慧和良心的支撑下,尽量做厚道的报道,平视,善意,比牵强的妙趣横生以及奇闻怪论有意义许多。

Tags: 责任编辑:w_ya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程进:网络文学渐融入文学体系 下一篇《罪与罚》:青少年要守住底线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