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成长,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段刻骨的经历。所以这样的题材在全球都屡拍不断,又常拍常新。究其原因,大概是时代在变,人在变,所以每代人都有他们自己要回忆的青春和成长吧 。
的确如众多评论所说,看电影时我也想到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进而又想到了“麦田”和那群守望者。 但若论经典,这部电影则远未达到那样的高度,它只是让我看到了一些当代中学生的青春躁动,更多的是与现实产生冲突后的无奈。
经典,就意味着要打动人心。《泡桐》最大的难成经典之处就在于没有那种心痛。这种心痛,在很多经典影片中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美国往事》让我领略了友谊的末路,《天堂电影院》让我感受了追求的代价,《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每个半大孩子都会做的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沸腾了我心中曾有 叛逆。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在讲青春和成长,里面的小主角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梦想,这些理想可能与 现实,与家长,与真实生活中的自己,甚至有可能是与未来的自己产生冲突,然后他们挣扎,抗争或妥协 。在这些过程结束后,他们成长了或毁灭了,而观影的我,心痛了。
然而,《泡桐》与这几部的最大不同是,男女主角没有明确的理想甚至梦想。他们只是庸庸地“活着”。 当“活着”或者“活好一点”这一目的受到阻碍时,他们痛苦了,他们彷徨了。片中他们面对的问题有一 些时代意义却不真正具有代表意义。家暴,社会公正,公德沦丧,校园性问题(包括师生间),点到了, 却没有被合理运用在影片里,没有与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紧密挂钩,所以没有更明晰更深入的探讨。
因为有了问题,所以就有躁动;因为躁动,所以反叛。过去的有一代人放弃了长辈指定的路,选择了自己的路,所以有了“麦田守望者”。我多希望看到当代中国的一群有理想的有自己特征的“麦田守望者”, 但我没有看到《莉莉周》中嘶裂式的诠释, 也没有看到《猜火车》中颓废式的诠释,却看到了《泡桐》 中略带功利主义的诠释。他们甚至没有真正的反叛,他们有的所谓的反叛只是服装发型中性一些,上课捣 乱一些,课后恋爱一些。因为这些反叛的肤浅,所以当他们受挫了时,他们痛了时,我心没有痛。
可能我要求过高了,总拿它与一些经典相比,当然有点勉为其难了。可是这本身也说明它达到了一定的高 度,至少让我想到要去比较。虽然比输了,但一定比很多其他的国产片还是要好很多的。从这一点上,感谢吕乐的努力。
《十三棵泡桐》:成长,就是与青春说再见 作者:影子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