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南疯子 来源:网易娱乐
娱乐指数:★★★★☆
艺术品质:★★★★☆
许鞍华是香港名导,拍过杰作半打,迫于环境近年却只能拍些索然无味的类型片。从恐怖片《幽灵人间》到于内地制作的《玉观音》,虽仍见一定功力,但较其从前作为香港新浪潮一代弄潮儿时的辉煌,可谓差之远矣。但今次《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许氏风格回勇,针砭时弊的魄力与直陈现实的勇气都让人感到惊喜。
影片据同名小说改编,因此叙事上遵循的是传统的情节剧模式,从始至终都在经营二元的戏剧冲突:从侄子的好奇心揭开另类60岁姨妈叶如棠面纱开始,影片在斯琴高娃教科书式的精确表演下像加满油的汽车,一路加速狂奔,直到油尽人空的绝境,其中冲突、刺激环环相扣,绝无冷场。主人公叶如棠清高孤傲,属典型的秉持精英思维的知识分子形象,与物质社会的节奏和价值标准格格不入,于是影片设置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之形成反衬。卢燕扮演的每天染一新发色的上海时髦老妖精,反衬其矜持、保守、节俭;侄子的桥段,似旧作《上海假期》的再演绎,大胆追女的新新网恋儿童激发老妇压抑的爱情欲求;才有不惜“一天一斤小排骨”飞蛾扑火式地与知音周润发相恋;而帮助打工女救助白血病女儿,凸显其同情心……人物性格的鲜明塑造,扎实谐趣的对白和典型的港式情境喜剧桥段设置,令影片到此一直表现很高的观赏性。尤其是发哥扮演的角色,个性调皮言行夸张,发哥扮起可爱泡起“老妞”来,魅力仍然没法抵挡。不由得让人想起这位曾经叱咤华语影坛的浪子,唱过的那首经典老歌《大丈夫》:大丈夫是我,我有我爱错……这歌词用到叶如棠身上真是恰如其分。不能否认,发哥的风采不减当年,宛如《秋天的童话》里的船头尺十多年后重现,他给叶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海量笑声。到此为止,观影本身是一件极其愉悦的事,没想到许鞍华还能拍如此写实风格的神经喜剧,比起其代表作《女人四十》丝毫不逊色。
未想,在对另类姨妈的“另类”调查报告完结之后,影片接下来向一个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发哥吃完排骨不认人,买药买成“失踪”,重现后有劝老叶投资,购买墓地弄得养老钱打了水漂。桃花运变成了桃花劫。不仅如此,影片还刻意安排老叶在落难后,见证了一系列的苦难:侄子毁了容的妙龄女网友攒钱整容,民工为救女“碰瓷”挣钱,后更因无法支付医药费而让女“安乐死”,并因此入狱……由此,剧作陷入一相情愿的“误区”。在下看来,插入不少篇幅交代民工夫妻救女,来表明姨妈的同情心着实多余,现在的效果除了表明主创关注底层现实之心,别无他用。影片的整体节奏由此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于是另类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变成了苦难生活,眼睁睁看着一部让人笑翻天的神经喜剧变成了苦哈哈的文艺片。
而更让人费解的还在后边:情人飞,邻居逝,女儿“赵薇”从天而降,竟引出主人公知青前史的叙述。这一段似推理片结局常见的案件回放,为“后现代”生活的原因做解。但随后精英女太为成全亲情,随女儿回东北卖菜过上底层枯燥乏味的草芥生活的处理,更是令人觉得蹊跷。虽写实手法精湛(女与婿争吵的戏,场面调度凸显大师水准),但从剧作角度来看,这一段相对前边所做的逆转(说明),太欠说服力。既离家出走,何以回归?老叶既妥协,何来后现代之说?面临现实尴尬的精英立场为何偏要低头悔过?为何非得以历史遗留问题作核?论戏影片可谓场场精彩,赵薇的表现也给人惊喜,但故事也得讲究个“顺理成章”吧。逻辑上的谬误导致结尾段落反成为对原主题的“反动”,令得大姨妈的遭遇变成是“罪有应得”,影片的现实批判力度也在前后矛盾的叙述中被削弱。
这个翻版的《孔雀》式的结尾段落,显然是来自编剧李樯的一相情愿。从整体看,影片像个圈套或言骗局,以货真价实的半场笑料将观众拉入苦大仇身的当代中国现实叙述当中。影片在荒诞讽刺喜剧与写实文艺的风格间的摇摆踌躇,让人疑惑:这算是许鞍华的“女人六十”,还是李樯的“大姨妈”来了。我不太能理解,编剧脱离原著将姨妈的苦难典型化的初衷。相信多数观众,看完也会因此感到茫然。据说拍摄现场,始终有李樯的坐席,令人莞尔。试想,如果李樯真是本片的导演,会如何呢?总之,这部原本出彩的癫狂喜剧未能让我笑到最后,着实有点遗憾。但从笑料的密集度乃至笑料设置的水准来看,本片仍算得是不能错过的优秀喜剧。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