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月物语 来源:本站论坛
挥之不去的黑色记忆:《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文/四月物语
两部片子的故事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交的产物,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从影片的目的性来说,这不仅仅是导演表达个体伤痛的手段,更是回味那时的黑色年代,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身边事与身边人,精神和肉体上的创痛,它们可以延续至今,经久不散。
如果说《杀人回忆》的表演是双层的,3D的,而《那家伙的声音》则是平面的,2D的。这么说不是否定后者中男主角扮演者薛景求的功力,也不是忽视金南珠含泪的悲伤演出。只是面对前者角色众多个性丰富的群戏,《那家伙的声音》实在过于简单。如果用心看,可以看到《杀人回忆》中多人的段落中,表演往往由两部分甚至多部分组成。前面的演员在说对白,背景里的人物也有不着痕迹的表演。反观《那家伙的声音》,多是一个平面的人物冲突。
《那》中因为真实事件中原型的局限性,导演在还原过程中无法对人物进行更多的塑造。所以西装笔挺的薛景求更多时间出现在中景和近景里。而《杀》中有一段1分28秒的长镜头显示了导演奉俊昊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在对原事件沉重诡秘的氛围中营造了一条黑色道路。宋康昊等人磅礴大气又丝丝入扣的表演则为《杀》一片带来无可比拟的魅力,几乎是无法超越的群戏典范。先不说片中白光浩一角特型演员的演出,但说朴海日极具魅力的眼神就看出导演不凡的选角眼光。
说《杀》的音乐煽情也罢,单以与影片情节进展的节奏和展现的画面相结合的程度来看,也远远优于《那》一片仅靠凌乱的剪接拼凑的慌乱感。当雨夜中,一个女人持伞走在乡间的泥路上,两侧的麦田被风幽幽地吹乱,低缓压抑的背景音乐和着雨滴隐隐地打在心头,那么轻,那么重。
再来看《那》的结局,片尾最后播放的是该案疑犯的模拟画像和真实录音,一句句跟影片中别无二致的对白听得人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导演朴镇彪只是力争在真实性上下功夫,连受害者小男孩的外型都依据原型定角。反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杀》,同是让人不胜唏嘘的悬案,导演奉俊昊把结局展现得意犹未尽,好比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多年后仍回味悠长。宋康昊饰演的男主角回到多年前发现受害者的现场,风划过金黄色的麦芒,像海涛一样回荡在心中,仿佛一切就在昨天,因为永远画不上句号。在宋康昊低头凝望水泥板下的一刻,一个路过的小女孩好奇地说,前些日子也有个男人在这里看。宋康昊抑制住心中的激动问小女孩,那个人长什么样?小女孩略略思索后道,普普通通的,跟正常人一样。然后特写画面中,宋康昊扭过了那张平静得几乎看不到表情的脸,只是两眼中的泪水马上就要夺眶而出。说这一镜头奠定了全片在韩国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绝不是夸口,而宋康昊的这短短数秒钟表演也注定使他成为韩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关于《杀》中究竟谁是凶手,导演有没有给过暗示呢,就影片的几处特写结合奉俊昊在影片花絮中的谈论来说,本就是模棱两可的态度。一方面极大地吊起观众的胃口,在展现画面的细节上不遗余力,另一面却直截了当地自我否定,让迷雾还是笼罩在我们的心头。能不能看出导演关于凶手的指示绝不是观赏本片的目的,需要细细用心品味的就是那一团好似乱麻的纷乱下笔直而湍急的河流。
韩国的电影中多涉及政治,在《那》中凶手绑架受害者缘起贫富差距,多少也跟政治走向有关。一方面富人愈富,另一方面穷人吃穿难保。影片还对人在面对利益时不择手段的疯狂和冷血进行了抨击。再看《杀》,除了明显的几处军民冲突和防御演习外,影片还赤裸裸地把凶手残害受害者的过程时间同宵禁的时间绑定在一起,加深了观众对被害人那种孤独无助的认同感,同时也强烈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中被压抑到疯狂的人性。甚至包括白光浩在铁轨上的自杀性行为都满是政治隐喻,人与人的追逐,不被理解缺乏沟通导致的悲剧,军统强权下扭曲了的人与人的利害关系。
不能不提的还有两部电影中对凶手的刻画。在《那》中姜东元被设置成一个高智商具有反侦察意识仇恨社会的复仇者,所有的镜头都没有露出鼻尖以上脸的部分,也就是说没有人物表情的演出,而是依靠肢体和声音,再加上周边辅助氛围的烘托来塑造这个神出鬼没的凶手。本来这个概念颇具新意,但败笔在太刻意突出姜东元这个形象总是帽子遮住样貌的特殊性,而把影片中有可能的嫌疑人甚至是路人都强扣上一顶相似的帽子,着实画蛇添足,使得该片处处充满了人为雕琢的痕迹,失掉了题材本应拥有的神秘性。反观《杀》,导演聪明地先是将力道均匀地铺散在每一个嫌疑人的身上,然后在故事高超来临时加大力度刻画朴海日这个最大嫌疑犯的身上,随后又全盘推翻,将这个悬案的悬疑度掌控得张弛有度又不失跌宕起伏的冲突,当然这也归功于朴海日等人的绝妙演出,每个人都不是凶手,每个人都像是那个凶手。
在《杀》中,最后定夺真凶的依据是美国司法部门检测的DNA比对报告,是科学依据。而在《那》一片中上层社会环境中,金南珠饰演的女主角依靠的精神寄托却是基督教,随着儿子遇害,信仰也灰飞烟灭。从这一处人的依托力量上来看,也不难分出两位导演的诉求,一个是时代的厚重感,另一个则是个体在岁月中的伤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