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依人淡如菊
最近看了几部台湾老电影,觉得有些老电影比想象中的好,也比这几年的一些台湾文艺电影都好看,质朴,干净,充满乡土气息,不象眼下一些假大师,尽是装神弄鬼。
养鸭人家
养鸭人家,这是六十年代的电影,讲述一对勤劳善良养鸭为生的养父女的生活。养父为了隐瞒养女不是自己亲生女儿的事实,一直默默接受养女亲生哥哥的敲诈,最后卖掉赖以为生的鸭子。但这样一个说起来有点悲苦的故事,电影拍的却是十分朝气蓬勃,父女两的情感刻画的很细腻真挚,电影里几个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小气好胜的邻居,贪婪的歌仔戏哥哥,憨厚傻气的胖子,这种性格鲜明是早期电影那种单纯的鲜明,不像现在电影追求人格复杂性。
养鸭人家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老电影的刻意,但总的来说还是水平不错的一部老电影。在如今的电影里,无病呻吟的多,每日行尸走肉的多,物质的丰富反衬了精神的空虚寂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老电影的单纯,简单生活,简单快乐。
寂寞十七岁
《寂寞十七岁》,这是我不怎么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里的人物比较脸谱化,比较缺乏个性。看过一些电影背景资料,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借讲述学生生活的电影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身负如此厚重的使命,电影的政治意义使得电影看起来有点别扭。电影讲述一个品质兼优的女学生,暗恋表哥,表哥车祸身亡给她很大打击,精神失常。在老师父母医生帮助下恢复正常,我不太明白电影里各个角色的社会投射,不过想必导演的野心和政治理想不是现在这个年代独有的。
小毕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此部电影的原著是朱天文,编剧是朱天文和侯孝贤,电影带着很浓郁的侯味,很容易让人想起《童年往事》和《冬冬的假期》这些电影,不论是充满阳光似乎曝光过度的色调,还是充满蝉声和海风气息的夏日景象,都让人有一种熟悉感。
这部电影是这次看的几部老电影里最好看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小毕的童年少年时光。小毕这个角色,刻画的非常成功,桀骜不驯,叛逆,孝顺,聪明,但却命运坎坷。少年的心是透明的,却因为年少的叛逆铸成大错。几年后,穿着戎装回来的小毕,英气蓬勃,脱胎换骨,那过往的叛逆丝毫不见踪影,彷佛只是一场梦。
电影里有许多细节很让人觉得温馨,为了治疗弟弟夜啼,小毕和爸爸在中午12点贴出红纸,让过往的人读。小毕跟老师似的让同学们一个个排队读,有些小同学还认不全字,小毕十分不耐烦但又要教他们读,十分的可爱。电影里小毕的养父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一看就是一个老实憨厚的样子,让人不禁怀疑也许演员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可以如此本色的演出一个老实人的角色。
台湾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两类电影,一类就是小毕的故事这一类的充满侯味的乡土电影,还有一类是如今比较热门的蓝色大门类型的青春电影,而青春电影里日味比较浓郁,有着模仿的痕迹,相比之下,还是八十年代的乡土电影最让人回味。但电影总是要创新,不能一直在原地踏步,所以《光阴的故事》就是一个试验性的作品。
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是四个短片组成,四个导演拍摄的四个故事分别代表了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四个阶段的生活,我们比较熟悉的杨德昌执导了其中中学部分的故事。
小学阶段是单纯干净的故事,一个男孩内向害羞,每天和模型做伴喜欢画画。这种风格的电影是台湾电影里比较常见的儿童形象。中学阶段是一个性启蒙阶段,初中少女迷恋大学男生的英俊和健硕,在绯色梦想里被姐姐粉碎了梦想。这个阶段拍的较为大胆,有些台词有着杨德昌后来电影的影子,一些看似简单但充满哲理的台词。但是我认为杨导并不怎么理解女性,起码我的少女阶段,绝对不会因为男生的肌肉而对一个男生产生感觉,女性的爱情更多出于感性和自己的想像,跟肉感的东西不太搭边。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体验,或许人与人是有不同的。大学阶段是一个励志故事,比较一根筋的励志,没有特别的地方。工作阶段则有着现在台湾电影的影子,带着一些茫然和灰色,但与现在的台湾电影相比,这27年前的电影还多了一丝幽默和生动。不过这个阶段拍的感觉很仓促,没展开似的,包括主演张艾嘉在电影里也是灰灰的,无法给人深刻印象。
虽然电影整体来说不算非常出色,但却是一次新的尝试。台湾电影也曾有过辉煌,却在变革和求新中走入了死路。看着这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我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台湾电影就走到今天这个样子,除了和味青春电影,就没有能看的了。台湾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一直是两岸三地里做的最好的,但如今却只剩下偶像剧。当然,也许沉默之后是新一轮的喷发,我由衷的希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