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鸠占鹊巢》影评:历史比言情更动人
2012-02-18 22:30:10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3555次 评论:0

作者:红袖添饭 来源:搜狐娱乐

  亨利八世是个比较稀里糊涂的男人。

  他在17岁的时候娶了比他大六岁的凯瑟琳,也是他的寡嫂;42岁的时候又和后宫女官安妮博林(Anne Boleyn)秘密结婚,并为了名分问题不惜脱离罗马教廷而自立为英国圣公会教宗;三年之后,他又下令斩首了他的第二任妻子,11天后又娶了又一个后宫女官珍西摩,同年第一任妻子去世;到他56岁去世为止,总共六次婚姻,没一个有好结果。英语中有句著名谚语:“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活”(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依次总结了他的六任妻子的结局。这哥们为了搞出个健康成长的男性继承人而忙活了一辈子,可造化弄人,他承认的王子不是早夭,就是在有子嗣前死翘翘了,不承认的私生子则个顶个地活得欢腾,可那对传承法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做人做到这份上,“失败”已经不足以形容了,“悲哀”更合适。

  所以,俺对本片头一个不满意之处,就是安排偶家班纳哥哥(Eric Bana)出演这样一个倒霉鬼。偶们的“赫克托耳”王子何等雄壮威猛,一时还真难以适应他一本正经地做着些胡骚情的风流事。看过关于亨利八世的宫廷肖像,那个早年的瘦子和晚年的胖子,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和班纳健硕的外形不搭调。

  虽说外貌契合与否只是个八卦因素,但的确影响了俺入戏。所以就对《鸠占鹊巢》(The Other Boleyn Girl)中亨利八世这个角色很不感冒。虽说主要是突出他与博林姐妹的感情纠葛,但也未必要表现得很生硬苍白才是。即使以琼瑶奶奶的标准来看,影片对于亨利同学的处理,也是缺乏足够层次性的。简而言之,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发情时瞪眼,痛苦时呆坐。观众看着闹心,偶看班纳同学自己演得也蛮窝心的。

  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与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也好不到哪去。俺总以为她们的角色应当调换一下,后来一想也不对,这主要是波特曼的问题。和班纳哥哥一样,波特曼的气质,也与“工于心计”的安妮博林有些背离;最糟糕的,是那些调情的场面,偶不知道当时班纳是怎么想的,反正俺是看得直起鸡皮疙瘩。波特曼的“媚眼”对俺完全没任何杀伤力,骨子里缺乏那种媚态,如果换成斯嘉丽演,效果会好得多。这么一说,俺就觉得斯嘉丽美眉比较“尤物”起来,因为她既可以很清纯,也可以很魅惑,都还演得比较自然。在自身气质所适应的戏路上,似乎比波特曼要广些。

  不过,俺还是觉得这不能全怪波特曼,只能怪编导那没有深度的几板斧。其实,历史上关于博林兄妹与亨利八世之间的故事是很精彩的,戏剧张力十足。而且,由于记载有限,在人物心理轨迹和一些剧情细节上,又存在很大的再创作可能。无论是以现代思维来审视历史情境,还是还原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可能心理,都是大有可为的。

  在这方面,不能说编导没注意到,只能说他们能力不够。在安妮博林这个角色身上,以及她与父亲和叔叔的对抗关系的表现中,俺嗅到了几丝所谓极端女权主义萌芽的味道。她个人的悲剧,按照故事的演进,可以被读解成男权社会中以侵略性的女权来求得安稳利益而不可得的悲剧。但是,编导在这里没有突出她与姐姐玛丽博林(Mary Boleyn)的性格差异在性别政治上的意义,在女权抗争那隔靴搔痒地绕了圈子,最终落脚点又回到了三角恋中“好女人VS.坏女人”的俗套中;这样一种滥俗的演绎,弱化了本该可以很有嚼头的主题,令人扼腕。写到这里,俺更加怀念《夜宴》中的婉后,个人觉得那是那是华语电影中唯一将这种权势女人身上体现的“性格VS.命运”演绎得很动人、也很完全的;可惜观众都被葛优的文艺腔夺走了注意力,而忽视了婉后这一形象在中国银幕上的意义。

  亨利八世这个角色,本来也是可以挖掘得很丰满立体的。这哥们虽然生性风流,但那种命运对他子嗣问题的捉弄,对他性格的影响也是蛮大的。他对于安妮那种“得到之后的失落感”,也是可以再深入一些,至少可以解释他后来的一些极端行径。

  另外,亨利八世的心理与博林姐妹的命运,也是能够统一在一个命题之下的,那就是权利对人的异化。安妮博林的悲剧,与亨利八世为儿子而找女人的偏执,说到底,都是为了保持权力,进而追求更多的权力。而且,这种斗争,不是说你喊停就停的,出身+选择,就没法回头了。作为他们的对应面,玛丽博林的命运本来也是可以有更多的启发的。虽然也有被背叛的不幸,但她的安平乐命和饶恕宽容的人格,使她最终获得了远比在耀眼的皇宫中更幸福的生活。可惜,在目前的演绎格局之下,这种对比的冲击力比较弱。编导在主题处理上的手忙脚乱,好比拙劣的轻功低手在玩蜻蜓点水,最后却跳到一面最俗艳的叶子上,噗通一声,沉了,溅起一堆八卦的水花也就很快消逝了。

  所以,就“电影”而言,《鸠占鹊巢》比《伊丽莎白:黄金年代》的表现手法更肤浅,后者至少还有布兰切特的精彩演绎可看,前者连这个优点都没了。就连那最有噱头的服装设计,也让人觉得是在走秀。看着本来就异常高大健壮的班纳哥哥,披着厚厚的啥毛皮坎肩,还要加两个泡泡袖子,乖乖弄的东,感觉像是一面长毛的墙在移动。而配乐和《黄金年代》一个德性,就是一个劲地猛煽乎,本来可能有些气氛的场景,都被吵闹的音乐给驱散了。

  建议编导以后不要糟蹋复杂微妙的历史了,到东方来,到宝岛台湾来,那里有琼瑶奶奶在华丽丽地等待……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食色,性也--观《蒲公英》影评 下一篇几部日韩台电影观后小记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