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都没有向传统型的好莱坞帅哥酷男示好,无论是黑兄弟还是矮老头,都可以归到纯粹的演技派里面去。有时候我觉得这样的奖项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平衡和妥协,就像把最佳影片颁给老马一样,反正我是看不出其他几位帅哥的表演哪里输给了他们。另外一个倾向是表演类奖项越来越青睐传记类影片,可能是这些名人的特殊禀赋与个性,使得演员有更明确的角色理解和诠释方向,专注的表演往往会给人留以深刻印象。而且观众评价演员扮演名人的成败与否,往往是以“像与不像”为标准。演技突出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形神俱似的话就更完美了。本片的男主角无疑是符合这一标准的。
虽然是传记片,但影片并没有对阿敏进行完全正面的描述,另外一个主角尼古拉斯的戏份跟他几乎半斤八两。而且影片的故事就是从尼古拉斯医学院毕业开始,开头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他为主。即便看到结束,习惯于英雄主义情节的观众也会以为主角是尼古拉斯,而不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反面角色。影片的目的并不是要叙述阿敏一生的传奇经历,而是通过另一个与他有过亲密接触的人的视角,展现他作为政客和常人的生活场景,从而挖掘出他暴戾多疑、虚伪孤僻的复杂性格。
这两个小时所讲述的只不过是阿敏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但由于这一段插曲的独特性,所以观众能够管中窥豹,足以了解这是怎样一个人。阿敏对尼古拉斯的惺惺相惜并非偶然,一来是尼古拉斯的苏格兰民族背景给他的亲切感,二来是初相见时尼古拉斯拔枪射牛的果敢与坚决大合他的脾胃,而少不更事的尼古拉斯也被他演讲时的领袖风采所折服,两人的“一见钟情”也不足为奇了。而且像阿敏这样的孤家寡人,身边总是缺少可以掏心掏肺的知交,即便是忠心耿耿的打手保镖,也只不过是毫无灵魂的工具,不像率真无畏的尼古拉斯能够给他新鲜畅快的交流体验。所以虽然尼古拉斯在阿敏身边时间不长,却是他一生中最亲近、最了解他的人之一,他的视角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网上很多评论把阿敏的镇压暴行说成是“白色恐怖”,其实“白色”和“红色”带有十分明显的意识形态的意味,但从乌干达的内政来看,并没有涉及到意识形态的交锋,只是很普通的政权争夺。对非洲大陆的这种屠杀,不妨称之为“黑色恐怖”,一方面是肤色的缘故,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那残忍原始的野性、暗无天日的氛围。影片对恐怖氛围的描述是渐进式的,前半段根本没有看到一丝血迹,甚至还带着些欢快和温暖的格调,似乎能够预见一场小桂子与小玄子式的奇遇。到阿敏的暴君性格逐渐展露,那“伴君如伴虎”的意味也一点点泄露出来,不过这时候的镜头还是隐忍式的,并没有正面杀戮的场面出现。等到阿敏妻子大卸五块的镜头出现,恐怖气氛骤然间达到了高潮,直有石破天惊的效果,从这以后我们看阿敏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不禁会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最后对付尼古拉斯的酷刑,更是让人不忍卒睹,那强烈的恐惧感已完全占领观众的内心。
同样是关于屠杀的电影,本片缺少《卢旺达饭店》那样美国式的煽情,也没有《帝国的毁灭》那样德国式的冷静,却更注重体现一种个性与激情,带着探险式的浪漫传奇风格。我始终觉得尼古拉斯带有古典骑士的气质,阿敏身上也带着封建帝王般的独夫魅力,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在时间上并不遥远,但对被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已久的观众来说便如同隔世的传奇一般。影片的色调也以古铜色为主,开头尼古拉斯家中的场景也是传统的基督教格调。至于游历、赏识、偷情、背叛,那更是古典小说的经典套路了。当然,由于导演极力展现的另类血腥氛围,影片所揭示的人性更为犀利,人物的内心也始终处在一种极端的挣扎之中,虚荣心与战栗感相交织,焦灼情绪与侥幸心理相混杂,在性格的泥潭和命运的跌宕中愈陷愈深、欲罢不能。
其实本片的剧情并不完美,像尼古拉斯开始遇见的另外一位医生和他的妻子,似乎跟主题没有多大联系,部分支线人物也没有交代清楚,故事整体结构在这方面略显松散。但由于两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其他人物都可以只作为背景和点缀。虽然片头强调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我觉得尼古拉斯的下毒手段未免儿戏,最后的逃脱也过于轻易了,但愿这不是编剧一厢情愿幻想的结果吧。
《末代独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