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蜘蛛侠3》影评(Spider Man 3):能力越大,麻烦越大
2012-02-18 22:24:03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3005次 评论:0

作者:红袖添饭 来源:网易娱乐

  《蜘蛛侠3》上映之前,宣传所针对的噱头,除了“可能”是该系列最后一集外,还有“三大反派+三个三角恋”的“宏大”框架。在影片的制作阶段,无论是“沙人”(Sandman)还是“毒液”(Venom),每宣布一个新角色,漫画迷们都要激动半天;而喜欢生活化剧情的影迷,也对彼得帕克生活中的浪漫小麻烦乐此不疲。

  可上帝似乎总喜欢开玩笑:当初看起来是吸引力的追加猛料,最后恰恰可能演变成拉影片后腿的“黑材料”。

  不过,不少人有所抱怨的“黑色蜘蛛侠”情节,却不在我不满的范围之内。个人认为,这一幕的表演还是很好玩的,而且这一段情节的设计也是合情合理的。其实,黑色外星物质并非万能,它只不过是放大寄主性格与能力中的阴暗面而已;寄主原本性格中阴暗面越大,释放出的阴暗能力也就越多。而对于老好人彼得帕克同学而言,本来就没啥阴暗面,要说有,也只有两个不大不小的:一是复仇心切,二是嫉妒心理。由于发现杀害叔叔的真凶,加上“小绿魔”挑拨离间他与玛丽之间的关系,蜘蛛侠性格中这两个阴暗面同时被触动,因此才被外星黑色物质乘虚而入。可是,老好人彼得同学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呢?所以,穿上黑色战衣的他,也只不过比平常更具侵犯性(Aggressive)和更傲慢自大(Arrogant)而已。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片中对黑色蜘蛛侠的处理,就不会怪编导顾及英雄形象了。其实,黑色笼罩下的蜘蛛侠,更像个缺乏理性约束的小孩,是那种被宠坏了的、以自我为中心、淘气而讨厌的小孩。按理说,这种展现老好人压抑郁闷的一面,对于塑造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言,是很有帮助的。为啥观众会有不满呢?问题出在表现内容与观众预期之间的反差上。

  一般而言,戏剧或电影作品中立体化人物的阴暗面,总要从人物自身爆发出来才有最好的效果。外星黑暗物质的引进,虽然在漫画文本中只是一个放大彼得内心欲望的外在因素,到了电影中,因为视觉的元素占了主导,这种外因似乎也变成了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可能部分观众觉得彼得的“黑暗面”表现得不够深刻……而对另一部分观众而言,彼得在“变黑”之后的那些小动作又太“小儿科”,即使是故意透露出些许喜剧元素,也是比较轻浮的。也就是说,纵使“黑暗的彼得”看起来更像个任性的孩子,但很不幸的——正如同“七岁八岁狗都嫌”一样——彼得表现出的孩子性格恰恰是观众最讨厌的。如此一来,“暗黑蜘蛛侠”尽管具有足够的噱头效应和充分的演化逻辑,也架不住观众对该情节的不满。

  对第三集的不满让人更加怀念第二集。第二集很大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将彼得与玛丽的浪漫故事与蜘蛛侠的英雄行为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得那些蜘蛛侠高来高去的动作场景与彼得帕克倒霉透顶的生活场景相映成趣,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了刺激,也见识到了一个人性化的英雄。

  第三集也想沿用这个模式,于是乎继续给彼得与玛丽这小两口的甜蜜生活增添麻烦。既然他俩在上一集末尾已经幸福地在一起了,那这第三集就要让他们重新分开——至少有那种倾向,这样观众才会在半使坏起哄、半可怜同情的状态下融入剧情当中。依笔者的看法,发生在彼得与玛丽两个人之间的小矛盾(忙于英雄事物的彼得相对忽视了舞台失意的玛丽),还是很有生活气息的。法国餐厅一段,更是充分利用了喜剧手段来反衬两人情感的问题,比较巧妙。然而,接下来硬塞入的两段三角恋是编导打出的一记“昏招”,败坏了本来是小打小闹但不失甜蜜浪漫的气氛。需要关怀的玛丽与自负膨胀的彼得,尽管按照正常逻辑来看,未始不会发生模糊三角恋;只是片中“设局”的方式过于简单直接了:丝黛西(Gwen Stacy)的介入缺乏情感铺垫,没法体现漫画中真实的两难境地;“小绿魔”的插足更是粗浅到简陋的地步,完全是为了凑成特定的冲突。这些简单而生硬的设定,已经完全违背了第二集中“以情感推动剧情”的原则,显得有些“为文生情”,看起来很不自然。

  除了感情元素演绎得缺乏火花外,新加入的人物带来的其他线索,也没有展开很充分。“沙人”这个角色,本来与第二集的“章鱼博士”一样,是有较强的感情背景和较立体化的人物性格的。可惜,因为“沙人”只是这一集中蜘蛛侠的三个对手之一,所以关于这个人物的戏份,时不时被对于其他人物线索的切换而打断,观众对该人物的认同无法连贯起来,更不用说去真正同情他了。在漫画英雄电影中,如果反派们不够醒目,单靠正面英雄是很难撑起一部戏的。《蜘蛛侠3》中的“沙人”,给人的感觉就如同他最后“随风而去”一样,始终是轻飘飘的,白白浪费一个如此悲情的角色。至于“毒液”的形象就更单薄了,似乎纯粹是为了表现一些更酷的视觉效果而塞进来的角色。

  如果说部分人物设定与情节演化的效果,还可通过将来发行“导演剪辑版”来弥补的话。动作与特效场景的中庸表现,就不是任何版本能够提升的。说2.5亿美元制作的《蜘蛛侠3》特效与动作不足,乍听起来似乎是不切实际的批评。单单其中“沙人诞生”一场,就代表当今CG特效的顶尖水平。的确是如此。可惜CG制作的水准,并不一定代表它带给观众的冲击力大小。绝大部分观众分辨不清“沙人变身”与《木乃伊》中“黄沙万里”的难度差别,对他们而言,“变形”两个字就足以掩盖特效人员近年来在“集群微粒仿生”上的不懈努力。另外,《蜘蛛侠3》中这个“技术含量”最高的场景,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情节上,都不是影片的高潮,恰恰相反,变形过程中的“沙人”,既看不出惊讶也没有绝望的表情,这对于头一次经历如此极端经历的人来说,“沙人”的平静表现都是不可思议的,观众对此的怀疑就会进一步削弱特效画面所带来的冲击。

  “沙人”的战斗场面也不太理想。事实上,他与蜘蛛侠之间的对抗,非常缺乏可看性。尤其是在远景镜头下,和一般特效电影中巨型变形怪物大战会飞的英雄差不多,无法体现出所谓新鲜的“奇观效应”。从战斗模式来说,他们之间也缺乏对抗性:沙人逮不着空中灵活的蜘蛛侠,蜘蛛侠也击不倒“虚实变幻”的沙人,他们在一起的场景等于是各自徒劳地展示自己的绝活,却无法表现出那种激烈纠缠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其实,“沙人”能随时在“实体”与“飞沙”之间自由转换的能力,是能够制造出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的,例如可以表现他化为沙尘暴与蜘蛛侠在城市森林里展开追逐战,并随时超越后者在前面变幻为实体堵截,而蜘蛛侠则频频射出丝网来改变运动轨迹并躲避沙人的进攻,后者落空的“沙拳”将沿途的建筑一一摧毁……可以说《蜘蛛侠3》利用“沙人”挑战了CG特效在某方面的极限,却在利用此技术创造“电影奇观”方面做的很不彻底,无论是场景内容还是镜头运动都缺乏新意,玩到最后,“震撼出场”的“沙人”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了,因为实在玩不出新花样了。

  对于“沙人”的表现力欠佳,可能与拍摄成本有关,毕竟要在表现“沙人变形”的同时,再追加其他效果,将会无限加重特效小组的工作量进而拖延上映日期。我们可以将目前银幕上“沙人”的效果看作是个不得以的妥协,可以理解;但是,“蜘蛛侠”与“毒液”之间交锋的平淡简陋,就几乎是不可原谅的了。

  如果要问《蜘蛛侠2》中的高潮段落,绝大部分观众都会同意是“车顶大战”的场景。为什么?因为那在动作上没有半点虚招,在气氛上又充满紧张。蜘蛛侠与章鱼博士的对抗,相对于第三集与“沙人”的对战而言,是更扎实的“硬桥硬马”的风格,而且无论从招式设计、场面调度、还是镜头运动来说,都让人惊艳。《蜘蛛侠3》中唯有与“毒液”的打斗,才有超越第二集“车顶大战”的潜力。因为“毒液”是“蜘蛛侠”的“黑色升级版”,后者能做的动作他能做得更诡异潇洒,后者做不到的动作他也能做。如果编导能真正静下心来,仔细设计二者之间的格斗的话,相信应该比第二集的车顶之战更有效果。奈何实际电影中对这场最能体现“蜘蛛侠”体能与技巧的战斗,几乎是虚晃一笔就混过去了,观众只有在叹息与悲愤中幻想,幻想着一黑一红两只“蜘蛛”争夺自由落体中的玛丽,但见“丝球与拳头齐飞,蛛网共毒液一射”,那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景啊,如今,这种激动只能重重的摔在地上,化为泡影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

  由此可见,《蜘蛛侠3》的名声存在很大的水分,编导并没有将之前宣传时所吹嘘的“噱头”好好利用起来,最终导致观众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到的却是一部什么都没讲好、什么都没表现好的温吞之作。相对于这一集内容中蜘蛛侠本身面对的困难,编导们恐怕也有“能力越大、麻烦越大”的倾向。影片试图加深第二集中的感情冲突,并提升第二集中的画面刺激,结果是两个方面都做的不成功。相对于紧凑、温馨、刺激、一气呵成的第二集,松散、牵强、平淡、三心二意的第三集是难以保持长久吸引力的。



搜狐娱乐,转载注明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偷穿高跟鞋》影评——你的心,.. 下一篇孩子或是母亲--观《身为人母》..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