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大明劫》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
2013-12-14 00:02:45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3937次 评论:0

《大明劫》的故事梗概,是很明显的两个主角、两条线。开篇战火纷飞,开封告急。随后,乱世纷扰中,两位主角相继登场。一个是临危受命、统领明朝最后一批精锐之师的督师孙传庭,一个是倦怠于太医院弄权乱相而辞官的游医吴又可。孙传庭欲救国,故操练士兵,整饬吏治,然吏治积弊已久,又兼乡绅豪强横行。吴又可求医道,故判别疫情,寻找瘟疫传播机理,却不为恩师所理解。当瘟疫愈演愈烈,并夺走了吴又可恩师的生命时,孙传庭请吴又可出任军医,两位主角相遇,救国与医道两条线在此交汇。顺便一提,孙传庭力劝吴又可这场对手戏很是精彩。经过努力,吴又可治瘟稍见成效,孙传庭欣赏他的医术,他感激孙传庭的信任。然而疫情未除,孙传庭迫于朝廷催逼,不得不出关作战。国家机器终究不以三两将士的性命为念,为免后方骚乱,孙传庭瞒着吴又可,出关前一把火烧死了不能出征的满营病号。吴又可苦笑:“督师控制疫情的方式实在是比吴又可有效。”留书一封,告别军营,“乱世苍生,各有宿命”。两条线又在此分开。孙传庭的救国之路终于潼关的战死沙场。吴又可的医道之路终于太湖边写完最后一笔《瘟疫论》。 
   
   
  正如吴又可出走后孙传庭所感叹:他有他的路要走。吴又可的医道和孙传庭的救国是故事中平行交错的两条线,并无轻重之分。不能说吴又可救人就是小节,孙传庭救国就是大局。甚至,把影片说成是打土豪的电影,就更属以偏概全了。进而分析明朝灭亡的经济和政治原因,可能不无道理,但对于评价这部电影似乎没有帮助,毕竟题主问的是“如何评价电影《大明劫》”。 
   
   
  在我看来,《大明劫》的主题不是探讨明朝为何覆灭,至少不全是。楼上诸君都未提及的细节是,吴又可给孙传庭留书一封,开篇即道:“王朝兴衰,唯有医道长存。”他的意思是,你牵挂你的大明朝,我更在乎的,是我的医道。 
   
   
  这个医道应该怎么理解?是否这部电影要宣传中医?我以为,应该把医道作为整个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来看,寄寓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沉思。 
   
   
  想起年的一部题材和风格都相似的电影《柳如是》,也讲的是明亡之际个人的命运抉择。印象极深的一个细节,钱谦益以明朝官员的身份到清朝做官,让柳如是失望之极。钱向柳极力解释:你现在不理解,将来也一定会理解;朝廷已经颁诏,恢复科举,按前朝旧制举行会试和各省乡试,我们读书人还得担负起传承周礼的责任呐,大明可亡,天下不能亡啊。 
   
   
  柳如是主张殉国,正对应着《大明劫》里的孙传庭;而钱谦益忍辱降清,主张传承周礼,正对应着吴又可。 
   
   
  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中国传统文人,在一朝做官,固然忠烈重气节,但生死存亡之际,部分文人更重视汉家文化世代传承。一朝覆灭,是为亡国;周礼不传,才是亡天下。这里暂且搁置汉族政权亡于异族是否“亡天下”的争议(顾炎武原文暗指明亡于李自成为亡国,亡于清为亡天下),何况《大明劫》故事的背景尚在清兵入关之前,李自成反明之时。 
   
   
  《大明劫》前半部分,吴又可的老师不赞同吴又可的瘟疫之论,屡以古书《伤寒论》争辩,以为祖宗不我欺。吴又可提出瘟疫论,是对医道传统的批判革新。作为医道流变传承的一环,他不能为了殉国死于沙场,他要着书立说,完成自己承上启下的使命。 
   
   
  亡国关头两个主角基于个人角色所选择的道路,不管是进而殉国还是退而着书,都对得起历史。 
   
   
  回到电影本身。历史上孙传庭和吴又可都确有其人,潼关殉国和写瘟疫论也确有其事,但两人是否有交集则不得而知。电影基于史实,在历史空白处作合理想象,并寄予家国兴亡和文明承续的沉思。综合来说,这是一部态度诚恳、三观端正、想象合理的历史故事片。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潜伏》点评:恐怖如此真切的时候 下一篇《止杀令》:教条主义的败落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