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部能同时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影片是不容易的,《精英部队》就属于这类,想看暴力,里面的暴力写实而硬朗;想看剧情,里面的剧情紧张而又容易理解;想看型男,里面有酷毕的酷哥;想深沉下,里面反映的社会问题又发人深思,总之,这部片看着过瘾,一部交织暴力与人性、理性与疯狂的电影令我印象无比深刻。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激情的,香艳的,同时又被渲染成犯罪猖獗之地的城市。巴西电影有部很著名的《上帝之城》,讲述的是里约贫民窟的黑帮争斗,而这部《精英部队》则换了个角度,从象征秩序的警察方面,展现里约犯罪猖獗问题的复杂和困境,特别片中两位年轻警官的成长经历更令人唏嘘。里约警察精锐部队BOPE的上尉纳斯西蒙托和两个警界菜鸟内图,马蒂尔斯是本片的主人公,上尉是队伍里的高手,但是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想从两个菜鸟中找出接任者,好回家与老婆享福。在我的角度看来,本片的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菜鸟中的马蒂尔斯,他的经历完整的划过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破灭,又在破灭中基于现实主义新生的轨迹。
纳斯西蒙在片中属于彪悍的酷男,属于已经把一切看透的人物,他深入贫民窟以暴徒的方式去惩治暴徒。想想这样的场面,一个人被两人抓住,套上塑料袋令其窒息,然后问,“XX在哪?”,看清楚,这不是黑帮再找仇人,而是特种警察在审问犯人。而本片的残酷之处就是,它营造着一个氛围,让你感觉这样的方式显得很“正常”,那是人人都可能突然掏出枪玩儿命的地方,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地方,所以纳斯西蒙受训成为高效的暴力机器,在一个暴力之都,他以更加暴力的手法令人胆寒,以此来威慑罪犯,以暴制暴在这里得以极端的展现。
反观两个菜鸟,他们正如上尉的独白所说,刚从警校毕业,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同时开始了理想被消磨的过程。内图显的跟纳斯西蒙显得更加相通,他的理想是成为真正可以上阵,真刀真枪干一场的警官,而非修理机车的后备兵。而马蒂尔斯的理想更加值得一提,他作为一个警察,还抽时间隐瞒自己的职业,去大学学习法律,作为一个暴力之都的警察,他对理性的力量显然起初充满了信心。但是,他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了精神“分裂”,一方面他作为警察了解残酷的现实,知道暴力实施的迫不得已;而另一方面,在学校,他学习的是理性的力量。面对生活富裕的同学对警察暴力的指责,他又很自然的要为警察辩解。而需要注意的细节是,马蒂尔斯是个黑人,贫民窟为生存玩命的人多是有色人种,而大学里的富家子弟们几乎全是白人,这也隐含着历史留下的种族问题,而机会不均等下的贫富强烈差距, 往往是犯罪猖獗发生的重要原因。马蒂尔斯一面带着纳斯西蒙也赞赏的理性,他内省的认识到暴力的局限性,同时不失正义感,面对亲眼目睹的警界的一幕幕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的又一诱因),他也对法律维护和保卫的东西产生怀疑,对维护法律的方式有些动摇,直到内图之死给了他最大的推力。
在内图死前,马蒂尔斯带着眼镜,在课堂上显得温文尔雅,对于暴力他显得有些抗拒,哪怕是法律赋予的暴力。但是,当好友内图被黑帮分子杀死后,他如同一只暴怒的雄狮,发疯似的为内图复仇,更加暴力的对待他眼中的罪人,这时,他已经与住着“朝南的大房子”的学习法律的富学生们划清界限,他痛打他眼中对内图的死应该承担责任的一名学生时,那种爆发的暴力情绪令人惊讶。他仿佛在补课,在好友死后,他几乎一夜间就学会了精英警察训练营几个月才能教会的东西,冷酷而不留怜悯,一个曾经相信理性法律的来自底层的青年,就这样完成了转化,成为新一代特种警察的代表,接过了纳斯西蒙的衣钵,从纳斯西蒙后来的厌倦可以看出这项工作的不易,马蒂尔斯的理想主义随着好友的惨死而破碎,而在暴力的现实下,暴力版的马蒂尔斯在重生,这似乎成了特定环境下的不得不遵从的路线。
对待犯罪的猖獗,我们该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有着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原因,但是这些内因往往太过庞杂,解决起来太令人感到希望渺茫。所以,不对犯罪现象的原因,而是针对犯罪个案,个体的处理显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振奋人心,所以,我们一方面谴责刑讯逼供,一方面对于针对罪犯的严酷暴力大呼过瘾。我相信,尽管充满重重困境,尽管面对的势力那么强大,探寻和解决犯罪猖獗的内因才是根本之路,单纯的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无止境的循环,犯罪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绝迹,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尽可能从制度上,从社会成因上着手,改善一些过于糟糕的状况。马蒂尔斯的探询失败了,他带着愤怒投入到看起来无尽的暴力循环中去,片子的结尾让人感觉有些悲观,暴力之后,马蒂尔斯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或许要等更多理想主义新兵们前赴后继的来解答了。
《精英部队》:非暴力理想的破灭 作者:doglovecat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