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2》很好看,但是好看的片子并不一定是好片子,甚至一定不是。
两辆汽车疯狂地奔驰在伦敦的小巷子里的时候,你不用担心警察不识相地走过来加以阻拦,也不用担心他们会设路卡封街道逐个排查。在剧情需要的名义下,一切的不合理情节都随着下一幕刺激的到来而被人们抛之脑后。人们不再关心枪战的后果,而是跟随着编剧的思路,用情专一地去解除密码。
当文化以“创意产业”的名义在世界各国工业化、流水线化的时候,文化本身被玷污了。我始终认为,创作是件个人色彩很浓厚的事情,尤其是文学创作。然而,好莱坞却否定了这一逻辑。一部电影、一部美剧,动辄需要数十位编剧对人们的想象进行引领,他们就象厨师摆弄佐料一样,摆弄着各种绝对能够卖座的元素:凶杀、暴力、打斗、性、爱情、感动、幽默、探密……不可否认,这样的电影着实很好看,就象川菜,只要能吃辣的人一准说川菜好吃,因为大剂量的刺激让人们忘记了对其他滋味的追求。
这也符合观众的心理。花了钱走进电影院,图的就是一乐,找的就是刺激。于是看完《集结号》不得不哭,哭了才算被感动,哭了才算看得值;于是看完《功夫》(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最近的一部够格的喜剧是什么了)不得不笑,笑完还得回味,还得模仿些夸张的动作,复述些经典的台词,这样也才算值。与此相比,删节版的《色戒》就很不值,观众打着去看李安的旗号,本想看的就是那些“关键”情节,到头来只看到汤唯最不性感的那簇腋毛,大呼不爽。
这样看,文化被工业化也不无好处。大多数被工作时刻表固化了脑浆的现代人,其自身在文化领域的造诣和欣赏水平就不高。他们拒绝深刻,拥抱肤浅;他们放弃高雅,亲吻低俗;他们从未打算在电影院里被教育被升华,而只是希望着在经过了几天的辛苦劳动之后,能使身心得到放松。“本来就他妈累,你再故作深沉,标榜高雅,想整死老子啊?”所以,他们也是无奈。现代性的进程熔塑了单调而被动的个人,而这单调被动的个人也只能通过现代性的电影加以疗治,“解铃还需系铃人”,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罢。
鉴定商业电影的一个好方法就是猜剧情。当然前提是你足够聪明却又不太过非主流。几个后台的编剧总归比被动去猜的观众主动一些,所以你需要足够聪明;可是他们也不会偏离轨道太多,说来说去还是要卖座,要满足你的心理。商业电影看多了,刺激也便少了很多。正义人物终究是要取得胜利的,漂亮的姑娘终究是要嫁给那个帅帅的牛仔的,杀父之仇也终究是要被儿子报复回来的……每次看了电影半个小时基本就能猜到最后的结局,于是你的兴趣不再追随主线,而是开始在细枝末节上发觉乐趣,贫嘴、小幽默、小感动,可是这样的佐料又能撑多久门面呢?商业电影是否就此要走向末路呢?
恐怕不会。再艺术的人也有累的时候,再高雅的人也有低俗的潜在倾向。毕竟曲高和寡,毕竟高处不胜寒,在这个人们非常害怕孤独而又非常容易孤独的时刻,谁也不会一直清高下去。于是这两天看了几部阿莫多瓦电影之后有点累的我,找来前段的热映大片《国家宝藏2》,一边享受剧情淋漓的痛快,一边骂着其低劣的编剧手法。
边看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