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网 - 中国剧本投稿交易门户网站
帐号: 密码:
我是女王,我容易吗?——《女王》影评
发布时间:2012-02-18 22:20:49
浏览:2516次

作者:湖边的鱼 来源:网易娱乐

影片开始,英国皇家御用画师明确向表示女王表示他不投布莱尔的票,他对布莱尔在竞选中以改革开明派自居来赢得民众好感颇有微词,他叹息道:这个国家珍贵的东西已失去太多。这几乎就暗示了影片的主题所在:光阴荏苒,许多英国遗老一向奉为圭臬并且认为亘古不变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影片主要表现就是作为这些准则与观念终端代言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何面对及适应这个又新又冷的时代:她的坚持与妥协,她的困惑与释然,她的谦卑与高贵。

影片以黛安娜遭遇车祸香消玉殒作为切入点,表现英国社会各阶层对此做出的反应,如果可以简单地分类,就是以女王与首相为首的两大阵营的观念碰撞,这种碰撞并不产生正面的冲突,而以媒体为代表的所谓“民众的呼声”作为试金石立竿见影地检验各自观念产生的结果。

两大阵营都并非铁板一块,比如在皇室中,保守固执的皇太后与爱丁堡公爵(女王的丈夫)便无视大众失去黛妃的伤痛,认为尊贵的皇家不能为普罗大众的情绪所左右,在皇太后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群拿着蜡烛歇斯底里的乌合之众,公爵则在黛妃逝世后仍若无其事地带着痛失母亲的两个孙子前去打猎。流行乐巨星艾尔顿·约翰在黛妃葬礼上演唱改编后的《风中之烛》在当时成为传唱一时的经典,在公爵看来这位肥皂剧式的明星、同性恋者作为邀请嘉宾出现在西敏斯教堂对皇室来说就是一桩丑闻。王储查尔斯就相对要重视甚至可以说害怕社会舆论,可能他与黛妃的世纪婚姻以失败告终,让他领教了媒体的杀伤力,他担心偏激的民众会迁怒于他,他主张顺应民意,厚葬黛妃并予以高度评价。可惜懦弱的王储根本无力说服女王,只能通过秘书向布莱尔婉转地传达自己的立场。

布莱尔这一边也有分歧,布莱尔夫人是位激进的皇室特权反对者,在拜见女王也只是勉强地行屈膝礼。当她在电视直播时听到女王“发自肺腑”地对黛妃之死表示哀悼时,尖刻地抨击女王的虚伪做派。布莱尔的幕僚敏锐地捕捉到民众的反应,将他们对黛妃之死的哀悼与对皇室的不满作为布莱尔的政治筹码,他们千方百计取悦民众(在布莱尔的悼词上称黛妃为“人民的王妃”)转嫁他们的情绪来向皇室施压,摆脱首相只是女王傀儡的印象。他们几乎已经达到了目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上升,报上甚至刊出“皇室向首相行屈膝礼”的通栏标题,他们也在私下戏称布莱尔为“国父先生”。

布莱尔政治观点不如夫人那么偏激,也不想如幕僚所愿做政治上的投机,只是因为他比他们更清醒地看清了形势,他明白英国民众不论如何地群情汹汹,其实大多数英国人对皇室还是怀有敬畏之心,他们只是象一群长久被冷落的孩子,趁黛妃逝世的机会向皇室“撒娇”。在这场因黛妃逝世引发的与皇室的政治博奕中只有双赢才是最佳的结果。否则,就算他暂时拔得头筹,最终可能得不偿失。果然不出他所料,女王迫于各方压力,返回白金汉宫,民众的情绪立刻得到安抚,一场貌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政治风暴顿时烟消云散。

影片的主角当然是女王,当她来到白金汉宫大门口参与民众的悼念活动时,小女孩送花给她的那一段小插曲极好地体现了影片创作者先抑后扬的表现策略。影片前半部分,从女王对布莱尔当选首相到黛妃逝世、民众情绪激化的等一系列事件的反应都是只是通过她波澜不惊的言行来表达,最多只是由别人(比如她的秘书鲁宾)的言语旁敲侧击地来表露她的内心感受:公众的行为让她不知所措。当布莱尔告诉他最新的民意测验,有四分之一民众主张废除皇室时,她才开始稍微流露出震惊的表情。当有惊无险地渡过危机公关之后,她才以看似自嘲其实暗藏机锋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人、世情的看法。她的言行带着英国人所特有的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比如结尾,她对以“皇室拯救者”自居的布莱尔的微讽,还提醒他注意自已的身份:首相,记着,是我该给你提出建议。然后,呼唤她的狗狗们:走吧。令人不觉莞尔。

影片运用了非常感性的方式表现了女王面对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时她的固执、幽默与无奈。片中最感人就是女王与麋鹿邂逅的那一段,早在影片开始就埋入伏笔,女王穿越走廊时,可以看到两排作为装饰的麋鹿头角。当女王驾车横越小溪时抛锚,在等待救援时无聊赖地想到最近遭遇的政治危机,想到可能做出不得已的妥协,不觉悲从中来,禁不住流下眼泪。这时,麋鹿静静地出现了,她被它的美丽深深打动,一时忘却了自己的伤痛。当听到猎人接近时,她赶紧唤它离开。见它消失后,她方如释重负。后来,她得知麋鹿还是未能幸免于难,她接受了这个现实,在见到它的遗体时喃喃地说:但愿它没有受太多的苦。按照传统,皇室动物是不允许皇室成员之外的人猎杀的,而隔壁领地的主人不仅允许他的客人(来自伦敦的银行家)捕杀,甚至作为战利品来炫耀,而作为皇室最高代表的女王还要言不由衷地表示祝贺,可见时代变迁所带来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的巨变。由此也可以看出,麋鹿在影片其实是被视作皇室的荣誉与尊严的象征。

之所以说影片表现方式非常感性,是因为影片实际上屏蔽了许多现实问题。创作者并不打算作严肃的政治探讨,只是试图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影片在有意无意中美化了两位英国最有权势的人物,特别是对女王的处境作出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宽容。毕竟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可以拿出来说事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皇室题材可能是最后一张王牌。值得庆幸的是创作者没有廉价兜售皇室秘闻之类的八卦,也没有表现强烈的政治立场来强暴观众的思想。那么,就算影片始终散发着保皇党人式的怀旧味道,也是可以原谅的啦。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超级盛宴——观影《杀妻总动员》..
下一篇电影,还是电影(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