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网 - 中国剧本投稿交易门户网站
帐号: 密码:
影迷,碟迷(3)
发布时间:2012-02-18 22:29:01
浏览:3334次

作者:ryanzhen 来源:本站论坛


之所以在这个标题中加一个(3),盖因以前此类的短文写过两篇,其实这样的数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而本质依然是影迷或者碟迷;此类的文字也很无趣,对影迷或者碟迷的探索究竟不过是一个幌子,其实只是自己观影的呓语用了不同的冠名来欺骗大家,尽管如此,我还是声称自己是一个绝对的影迷。




不敢说是真正的影迷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真正”有不同的定义,如对看什么样类型的影片或是对电影专业知识掌握等说项,用“绝对”就可以避开这个词了。“绝对”可以仅仅从数量上来说,至少看过1000多部的影片,这样的数量是够得上一个“绝对”影迷的称呼,若非一个绝对的影迷,除了吃饱的撑着或是神经病;前者令人难受后者却无意义,尽管很有幸福感。而对于一个绝对的影迷,所看的电影是不分类别的,什么都看,什么也都敢写,也不管自己是否看懂了影片没有,只是当作自己的呓语留了下来,就像一位高人说的:“你无可抱怨,享受生命,当然也付出了代价,又有甚么是无偿的?除了谎言和屁话。你应该把你的经历诉诸文字,留下你生命的痕迹,也就如同射出的精液,亵渎这个世界岂不也给你带来快感?它压迫了你,你如此回报,再公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这个高人的思想和见解,更没有他的经历,我只是只是利用他的精准的语言给自己做注脚,套用他说的话: 我看了电影,享受了快乐,也尽可能留下呓语。




在我看来,中国的影片如果从整体上来说,仍然是30--40年代为我们的黄金时代,那些关注民生,充满人之终极关怀的影片依然感动自己。从来没有忘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这样小人物的影片,即使左派的《乌鸦与麻雀》仍然是温馨夹杂着讽刺,生活的气息浓得化不开,你无须去做政治上的解读,你看到了芸芸众生的面相。




到了后面,看到了《早春二月》,它总是让我联想起费穆的《小城之春》,再以后的电影就是青春激荡的年代,《青松岭》、《火红的年代》、《战洪图》等,最后一部影片就是说的是75年河南南阳那一带洪水的事件,在当时属于绝密。76年的《第二个春天》说的是海军舰艇研制过程中,与阶级敌人斗争的事情,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的衣裳很漂亮,全国都流行起来,而另外一部《决裂》,更是让全中国都知道了当今的葛优他老爸-----葛存壮,一句“马尾巴的功能”风靡全中国。郭振清扮演的校长,抓着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手说:什么叫资格(上大学)?,这个(手上的硬茧)就是资格!影片配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如今我们都当作笑料来看,或许对不知道那些经历的人来说,还以为那是一个民主的年代,却不知那才是一个怪异的年代!有人说这部影片从专业的角度看,镜头流畅,剪辑紧凑,演员也很有功底。但在我看来,立意建立在无知和荒谬之上,着眼于政治服务的宣传,已经没有意义了。改革开放开始,电影依然是政治的工具,《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仍然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始终对谢晋的影片没有好感,丝毫没有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导演,影片中的刘晓庆表演的卖力,可我更喜欢姜文在影片中的冷幽默,他的演技好,不是靠煽情、不是靠卖力,而是靠才气,靠用心。




给我惊喜的电影是《红高粱》,让我看到了希望,后来的独立制片电影也让我喜欢,如今的国产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人们的要求更高了,更多的人却进行横向比较了,所以,其压力也就可想而知,至于要振兴国产电影,那就不是我的事情了。




亚洲的影坛,这些年表现突出的应该是韩国片,在自己的印象中,韩国片连同韩剧就像是暴发户一样,突然间蜂拥而来,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看个究竟。看了一片韩国人拍的《洛东江反击战》,靠,也是主旋律的影片,ZTMD 烂,跟中国的有得比,可见这些出于宣传为目的烂片,都是一个德行。所以对《太极旗飘扬》,《实尾岛》等影片都不喜欢。




最早看的韩国片是在2001年的《快乐到死》,觉得不错,紧接着是金基德的《漂流浴室》,据说,金导演后来说不喜欢《漂流浴室》了,可惜,作品出来后,已经不属于他了,俺喜欢!他的《冬去春来》,虽然俺也喜欢,但是,那种象征的说教不对俺的胃口。俺是土人一个,素质低,所以看这片时,满脑子都是那个女的和男的在岩石上的镜头回放。既然素质低,那么肯定属于喜欢黄色的东西,喜欢就要表现,如何表现,就是决绝。《漂流浴室》里面的决绝和无法克制的欲望才是俺喜欢的!喜欢导演总是安排在远离文明的地方,不管是《漂流浴室》还是《冬去春来》都是如此。他对现代文明那么不喜欢,于是,原始的就可以展现,无论宗教还是情欲,无论是伦理还是道德。其实,本我才是真实的,其他的都见鬼去。《达摩为何向东方》也很好,是裴永均导演的,影片是以倒叙的形式展开,与金基德的《冬去春来》相比较,后者有点浅,尤其是最后一个章节“冬”里面,拉着佛像,简直是煽情。




《华严经》,是俺看过的最有冲击力的韩国影片,牛的不得了!整部影片通过一个男孩寻找母亲的过程,记录了心的漂泊历程。对世界的看法,寻找智慧。10多年的寻找,演员一直没有变化,唯一让你感觉的是时间在不断的流逝,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后者也是在长达40多年不断的飘零中,充满了无尽的寂寞。




韩国的许秦豪导演必须提到,不是说他最好,韩国的林泽权导演比他强,好几个比他强,但是,对韩国片的喜欢,他对俺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影片我称之为“爱情三部曲”,因为三部影片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先是一份默默的恋情火花,在东方美学营造的含蓄的氛围中,由于老天不作美而悄然熄灭,让人扼腕。老实说,第一次看《八月照相馆》,竟然有隐隐心痛的感觉,跟看《情书》差不多,这个就是唯美的力量,尽管影片处理得很冷静,不煽情。最后的一句话:爱情就一张像老照片,会发黄,而你永留我的心间。说得好。然后,从纯情发展出纯真少年面对成熟少妇,长大成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此时爱情固然美丽,却少了一份单纯,那种锥心泣血的痛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了无痕迹。关于《春逝》,我更愿意从男性的角度看待,这是一部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的影片。而成长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痛苦。但是,夏花才是最绚烂的,所以,那个男孩,啊不,是男人终于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生在未来,更在彼时。到了这个时候,许导演面对爱情,恐怕也无能为力了,所以就直面现实,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哈哈,我把爱情说得太可怕了一些,其实不是爱情可怕,而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些狰狞。因为生活中的爱情,很渺小,很娇弱,尽管美丽,却经不起风吹浪打,许多细小的东西都会左右它,而其天敌更是本身。让爱情面对欲望,你说让它怎么办?只有越轨!要逃避越轨,最终也只能是外出。对,许导演迄今为止最后的一部影片就是《外出》!






聊完了韩国片,就轮到了日本影片,它真的是我心目中的亚洲第一。有趣的是,30、40年代,也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后来因为战争,一切都不成样了。直到50年代,日本又迎来了黄金的岁月,60年代也受到西方新浪潮的影响,所以产生了大岛渚、铃木清顺等导演。可能日本与西方不同,看完了法国、意大利等60年代的影片,反而觉得日本的新浪潮不是我喜欢的,却对日本50年代那些看上去平淡的影片着迷。很多人聊得都是大师在那个时候的作品,我也不能脱俗,而且糟糕的是水平又不如别人,难免露怯,好在这是自己的呓语,与他人无关,所以也还是尽情地写,哪怕比臭豆腐还要臭,自己喜欢就成。




有人说成濑己喜男的影片跟小津安二郎一样,相同的内心世界,只是风格不同,以我的水平是无法判断的,但是他的电影从来没有小津那么简约,也就是说它没有放弃电影基本原理中的那些文体修饰方法(摄影机的移动、淡入和淡出、特写镜头等等)。他的电影常常是一个既甜蜜又苦涩的世界,比小津更加悲观,没有小津的平淡,灰色就是他的主色调。看了《女人步上楼梯时》,真的不错。就像仲达矢代说的,很多影片能够轰动,但一般只有5年。而这部影片有46年了,依然给我有冲击的感觉。据说它还不是导演成濑己喜男的最好影片,所以还有期待。高峰秀子在影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记得27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赵丹的访日见闻,里面提到了她,觉得赵丹有夸大其辞的感觉,那时在我的心目中日本的好演员就是吉永小百合、栗原小卷和倍赏千惠子等。在木下惠介的影片《24只眼睛》中,第一次看到她,虽然好,但没有让我觉得特别好,影片本身有点煽情。在《女人步上楼梯时》中,真的老到,毕竟年龄成熟了,演技也提高了。难怪在日本能够排在原节子前面(但愿没有记错)。在我看来,《浮云》应该是他最好的作品了,太嗲了!为什么日本在那个年代有那么多的大师级作品?有时也奇怪,自私的男人总是有更多的女人喜欢,是否因为太关顾自己,反而让女人觉得自己受到冷落,所以一定要对方注意自己,是的满足还是情感的依恋?结果总是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然而,结局还是不遂人愿的,阴沉的世界和死亡的快感,尽管魅力十足,但令人伤心垂泪。高峰秀子在里面的表现比在《女人上楼梯时》更复杂,森雅之的表演很到位,更加娴熟,最后的伤心,不是一般人可以那样表现的。





《雨月物语》才是震撼的影片,1953年拍摄的。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日本影片那么牛,有那么多的大师。沟口健二确实是大师级的人物了。沟口的世界,对女性充满了关注,他是日本大男子主义当道的社会里伤痕累累的妇女的赞颂着。《雨月物语》画面凄美,气氛妖异,镜头如梦如幻,朦胧,迷离交集在一起把现实,幻想,错觉,阴阳都表达出来。国产拍得那些聊斋的影片跟它相比,连提鞋都不配!也明白为什么那个年代,老黑大师在日本本土的声望不如那些导演高了。整部影片通过主人公们相似的命运对人类的虚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告诉人们我们只是在一个梦幻的世界中。源十郎最终放弃了成为富翁的梦想,以在手艺人的日常工作中给生活找回意义,代价就是妻子的死亡。影片结尾回到家,与妻子相会的镜头是神来之笔,当中的源十郎在女鬼的住处洗澡的那一幕镜头也是令人难忘,还有就是他们离开故乡,在海上航行的那段极其精彩。小林正树也一定受了沟口的影响,他的《怪谈》比《切腹》更对我的胃口。故事类似聊斋,关键是拍摄,虽然影片的形式大于内容,然而那些形式确实经典的形式。《黑发》中的结尾那段觉得来自于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阴阳相会,那么自然和真挚,不露痕迹。








终于要说到小津安二郎了,他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小津是一个思想传统的人,在文化和道德上的表述也属于传统,然而又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充满了人文的终极关怀。《秋刀鱼之味》,《早春》,《晚春》,《麦秋》,《宗方姊妹》,《小早川之秋》,《东京暮色》,《彼岸花》,《茶泡饭的味道》等加上以前看过的《东京物语》,《浮草物语》和《浮草》,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没有看了。小津的电影真的很温馨,就跟拉家常一样,一点也不觉的闷,感觉非常好。而且每一影片都不错,不会像有些导演,影片水平之间差异性很大。他的电影表现手法就是简约,摄影机永远都是放置在与蹲在榻榻米上的人物齐平的高度不变,而且他还拒绝一切“不纯粹”的电影手法,如有可能损害他那清静淡泊风格的叠化手法。他的影片有一些有趣的现象:


1)  男主人公或者其他都是吸烟者,不知导演本人是否也是如此。


2)  女主角或者她的好友们身材都比较高挑,与俺认识的日本MM有比较大的反差。说起话来都是嗲声嗲气的,令人爱煞。


3)  描写的人物的家庭背景一般都是在主流中产阶级,很少象小栗康平的《泥之河》那样直接把镜头对准基层。


看《东京暮色》140分钟的影片一口气看完,里面关键的几场戏一点都不煽情,而且反而处理得干净利落,却把人生的悲凉道尽,眼角只有湿润。这是他最绝望的一部影片,当母女相见的时候,尽管母亲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惶惶不安,女儿却没有原谅的表示,当离开东京,希望女儿能够来送行的时候,只有车站吵杂的声音陪伴,是恨还是冷漠在这个女儿的心中?女儿没能嫁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遵从父命,嫁给一个大学的老师,并不幸福,跑回娘家。小女儿无法适应那变革的时代,也还有着青春的叛逆,却无法抵御自杀的诱惑,到后来挣扎着却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影片的最后,就是父亲独自一人上班,孤独的背影营造出忧郁的气氛。


小津的墓碑上面是一个汉字:无。他认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都会消失。不会消失的,那是轮回。在物理学上有实时间和虚时间,突然希望确实如此。就像《麦秋》中的纪子,霎那间涌上心头的幸福感让人感觉得到世事难料和无常,所以纪子的选择变得合理了,对那个鳏夫有一种惧怕和惦念之感,于是就嫁给他。那便是无常,无常何尝不是轮回的表现形式?这个表现超过了影片本身故事。然而小津影片中的那份忧伤从来不会消失。不知道他为什么一直单身,忌日就是生日。而女演员原节子也是独身,并且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真希望能够看到她的回忆录,假如有的话。《东京物语》是我第一次看他的影片,也是他最好的,我也最喜欢。东京从来没有沉静,一直都是吵杂的,随着战后发生的一切改变(工业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逐渐淡化,让我看到了传统的家庭体系如何崩裂,令人感伤。能够让我落泪的影片是不多的,然而那天,我看着影片,想起了几年前去世的母亲,感受到老人家那份关爱,面对阴阳相隔,无从回报,一种悲伤涌满心头。孤独的父亲,如今让我一直放心不下。






所谓碟迷,首先是一个影迷,如果不是影迷,怎么可能是淘碟的人?那份淘碟的喜悦,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才能享受。望着一大堆没有看过的碟片,再看看今天又买的碟片,无以名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些碟片是为碟报而买还是为了占有欲而买,其中的感觉连自己也说不清。尽管多次对自己说,以后不要买了,太多了,没有时间看。如果以一个星期4片的速度,应该要2—3年,才能看完,而工作和别的娱乐或者其它的事情也是人生不可少的。可我还是没有把握说可以戒掉买片的习惯了。从前对电影、书籍和碟片的珍惜逐渐淡漠了,在有了这么多的碟片后,有了这么多的娱乐方式后,有了这么多的资讯后,还有什么我们会珍惜,假如我们不是为了占有的话。时代的不同,物资的丰富同样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人的本质还是一样的。何况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东西又将淘汰,手边的HDTV已经刻录了几十片了。




想想自己以前写的影迷和碟迷,声称自己不会去洗碟,声称不会买D9,可是随着D9的普及化(从25元下降到9元),如今,几乎买的都是D9,洗碟都是用2D9洗,变本加厉这个成语就是要用在这个地方才准确(嘻嘻)!到如今家中也有了几千片的碟,更有上千片已经送人了。尽管自己拼命克制购买碟片的欲望,依然抵不住那种诱惑,这个与女人喜欢逛街其实没有区别了。好友在国外,每次回来,都是把这些给他,都让他担心海关出不去或者进不去,两边的海关都让他提心吊胆,实在有趣。




看完了法国人让 米歇尔 雅尔的音乐会(红龙D9)实在是感慨万分。他可以作为电子音乐之父了。紫禁城的豪华场面,精细的画质,让我不无激动。然而,20多年来的音乐的形式没有太多的变化,风格依然故我,只是激光的应用更加地娴熟了,场面也豪华精致,可是新意没有从前那般的惊奇。20年前,到处去寻找他的磁带来录音,或者在调频广播静候节目,犹如教徒般的虔诚。到如今,一切都淡漠了,是他变了还是自己改变了,是时代使然还是本质如此?有一点是真实的:我们不珍惜从前的点点滴滴,毕竟太多的选择了,或者说是我们又太多的选择,无须珍惜!面对新一代的媒介出来,蓝光在跟我招手了,为了能够在电脑上观赏高清晰度的影片,重新配置了电脑,虽说现在对HDTV没有那么新奇,却断然无法在电脑上播放D9看碟片了。而新的问题是以后我还会这么买碟片,这么洗碟片吗?




记得有一次在sp703家欣赏音乐,我把自己带去的CD拿出来播放,效果比在自己家的好多了,第一次感受到帕瓦罗蒂的声音有那么大的差别。于是对sp703说:还是没有以前的感动。这个以前是我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买了一台古田牌的收音机,当时觉得效果太好了,觉得这辈子如果拥有了这样的收音机,足以自慰平生。那天下午,听到了萨拉萨地的〈流浪者之歌〉和圣桑的〈影子与随想回旋曲〉,这个大概就我古典音乐的启蒙了,从此,一个小男孩就这样喜欢上古典音乐,一直没有忘记。

上一篇落了俗套也是伟大的《爱情》影评..
下一篇答案在风中飘荡--《风吹麦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