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有一首偈语: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 为他闲事长无明? 名闻利养,人人所求。但是有名利,就有伤害,有荣就有辱。“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也是这一层道理。无宠不惊,无荣不辱。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看破、放下。有些人,追求太多,贪恋无已,把人我、是非、得失,看的太重,太计较,太执著,增加了自己的负、人际的纷扰、社会的动荡,话又说回来,“不求名利不求荣”是说个人的不贪名不图利不慕荣。不求个人的私名私利。不求个人的安富尊荣。但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人民大众,当然还是要“求”的,求国家稳定,求社会繁荣,求大众福祉,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慈悲济世之旨。人能随缘,就能抛却纷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不辞辛劳,努力奉献,竭诚服务,广结善缘。“人生百岁,草生一秋”。一个幻躯,不倒能几时?怎么能为一点闲事,增长无明,迷误自己?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无明不除,烦恼不断。痛苦不能解脱,生死也不能了脱。无门慧开禅师说得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把闲事挂心头,不为闲事长无明。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洞山良价禅师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船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是影子。船上的不是影子,才是他。当他未看到水面的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也许认为在身外还有一个东西,那才是本来面目(或称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找本来面目,去求道求法,去希望得法悟道,那实际上离开本来面目,就愈走愈远了。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很多人误解为,开悟一定是石破天惊,混沌初开,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本来如此,如此而已。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从我而生,离了我,不会有影子。所以圣严法师指出: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在你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是本来面目。恰恰那是本来面目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