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TOP

《变形金刚》影评(Transformers)特效篇:八荒四野,唯我独尊(下)
2012-02-18 22:24:59 来源(剧本网www.juben98.com): 作者: 【 】 浏览:2871次 评论:0

作者:红袖添饭 来源:网易娱乐

三、现场特效(Practical Effects)

  其实,如果不是拍摄《绝世天劫》(Armageddon)或《变形金刚》这样带科幻性质的动作片,迈克尔贝其实是以对现场特效的精彩呈现而著名的。他是如此地执着于、且擅长于现场特效,以至于在他那部票房失败的科幻题材影片《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中,最精彩的片段居然还是传统的街头追车。

  现场特效与科幻内容其实并不矛盾,前者实际上更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迈克尔贝在拍摄《变形金刚》的时候,坚持能不用数码特效的部分就坚决不用,转而靠传统的爆破和模型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标。毕竟,相对于现实画面而言,经数码创造或修饰的画面都无法达到完美的自然感觉。

  以爆炸效果为例,虽然火焰、火花、冲击波、重力引擎、碎片、烟雾等一整套数码特效过程都比较成熟了,能制造出相对真实的画面,但一来很难完美,二来要无限逼进完美就得无限花钱。所谓“百尺竿头更上一尺”,做出水准之上的特效画面对于工业光魔来说不成问题,要做出超一流的、打破人们想象的梦幻画面,其成本将会呈几何指数的增加。

  作为对比,传统的现场特效中,爆炸效果的可控度已经大大提高,足以按导演的要求完成各种效果。从片头“眩晕”横扫卡塔尔基地以及片尾汽车人霸天虎决战市区的场景来看,完全以现场特效形式制作的爆炸特效,与视觉特效部门制作的金刚们的互动镜头,配合得天衣无缝。部分爆炸场景是超大型的,例如令“大黄蜂”失去一条右腿的来自“红蜘蛛”的导弹攻击,现场拍摄时就真的是炸毁了一个相当于集装箱大小的货柜车道具。而后来“红蜘蛛”降落地面时,现场特效组也用可控爆炸的力量,将数辆小车抛向了四周。

  至于预告片中出现的三辆坦克被“眩晕”的冲击波震到空中的镜头,不排除是视觉特效组功劳的可能;但是,也可能是现场用传统的模型特效完成的。毕竟,这只是一个非常快速的镜头,观众的眼睛根本来不及辨析真假。但是,这个镜头也不太可能是将真的坦克吊到空中翻滚而拍摄的,呵呵。

  说到翻车的话,《变形金刚》的现场特效组们,成功地将香港功夫片中“吊威亚”的手法运用到了“空中飞车”的场景上。例如当“路障”(Barricade)在废车场追逐男主人公时,顺手就将一辆碍事的汽车掀翻到一旁去了。要实现这个汽车在空中翻滚的镜头,传统的做法是用小型气动炮管,安置在汽车底盘的一边,遥控引爆之后,反作用力会推动汽车在空中翻滚。这种技术最炫目的一次“表演”,是在最近的这部《007之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中,它使得邦德的阿斯顿马丁DBS型跑车在高速行进中整整翻滚了七圈,创造了一项新的特技世界记录。更传统的“翻车”特效,还会用到一个有一定坡度的路障,行进中的汽车一边驰上去的话就会发生翻滚,《黑客帝国2》中那个在崔尼蒂和墨菲斯头顶做鹞子翻身的黑色轿车,以及迈克尔贝本人早期《勇闯夺命岛》中数辆FBI追击肖恩康纳利的黑色小轿车飞到半空的镜头,都是这么拍摄的。

  然而,《变形金刚》中很多车是在静止状态无缘无故很倒霉地被霸天虎们肆虐的,所以“坡度路障”的技巧用不上,而“气动炮管”有比较难以控制,所以才采用“吊飞车”。具体做法是利用高架吊车的钢缆扣住汽车的一边车顶,在另一头以高速液压泵所产生的巨大拉动力将汽车翻滚着扯向空中。和“吊威亚”一样,“吊飞车”比较有奇观效应,汽车在空中横向翻滚的距离更远,滞空的时间更长,空中姿态也更优美,非常符合迈克尔贝对动作镜头的审美取向。结尾的城市大战中,还有一辆汽车被“红蜘蛛”掀得横飞过整整一条街并撞入了街角建筑的三楼里,在拍摄花絮里,我们看到这一场景动用了适宜于高层建筑的重型高架吊车。

  追车场景一直是迈克尔贝的强项,《绝地战警2》(Bad Boys 2)与《逃出克隆岛》中都有兼具高速与毁灭情节的追车场面。《变形金刚》的类似场景稍有收敛,以使得这些场面不至于喧宾夺主、抢了机器人大战的风头。为了拍摄出追车的动感,现场特效组根据迈克尔贝的意愿,专门设计制造了高速移动的摄影车。这些车在车顶安置了可以操控的摄影摇臂,还有超强的抗震装置,使得摄像机即使在跟随汽车以100英里每小时的高速行驶时,仍能平稳地自由移动、从各个角度拍下紧张刺激的追车画面。在拍摄“碎骨魔”等追击“擎天柱”的场景时,有“碎骨魔”以他的机器长铲子“舀”住车辆乱扔的镜头,类似于《绝地战警2》中被铁链拖吊着的失控的汽车、以及《逃出克隆岛》中滚落的火车铁轮。为了拍摄出更身临其境的毁灭效果,迈克尔贝和特效小组的同志们设计制造了拥有超高强度的“碰碰车”:那是一辆机身进行了超高强度钢管支架加固的汽车,安置在车头部位的摄像机也被严密保护,这样特技人员就可以驾驶着这个披着“盔甲”的家伙直接撞向那乱飞过来的汽车,而摄像头将分分毫不差地记录下冲撞的场面。人们也许可以怀疑贝导如此沉迷于毁灭是否有意义,但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大胆想象。

  虽然“变形金刚”们的画面基本上以数码特效为主,但在部分场景中,为了追求更真实的质感,还是使用了模型。也许大家都知道了,“大黄蜂”被“特情七处”抓捕然后送王基地折磨的镜头里,大部分就是由一个两人高的模型完成的。模型的视觉效果在细节方面未必能超过数码模型,但在“质感”方面则具有先天的优势,毕竟数码模型中的材质效果都是“计算”出来的,不如实际模型这么“有机”。好莱坞资深模型特效与化妆特效工作室KNB,为《变形金刚》制作了10个金刚们的大型模型,除了“大黄蜂”整体之外,还包括擎天柱的头部、“威震天”的腿部,以及“眩晕”的脚掌。大型精细实体模型主要是为特写镜头准备的,特别是在动画场景不多的情况下,它能在节省“虚拟背景绘制”和“数码合成”的麻烦的同时,传递更多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四、省钱模式

  了解到《变形金刚》只花费了大约1.5亿美元的制作费时,许多人都表示不可思议。毕竟,看起来场景规模远不如它的《蜘蛛侠3》花了2.5亿,而嬉闹的《加勒比海盗3》传闻耗资更高达3亿。如果《海盗3》真花了3亿的话,那《变形金刚》看起来像花了10亿的感觉。

  其实,1.5亿就是1.5亿,没有半点噱头。制作方也不敢妄加吹嘘投资,因为人人都是需要按工钱缴税的。投资有所吹捧的话,联邦税务部肯定会上门来找麻烦了。

  可是,1.5亿美元真的能将《变形金刚》拍到这种程度么?

  能。关键是看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以及如何在不影响观感的前提下巧妙地控制成本。

  《变形金刚》之所以省钱,首先是因为没有大牌明星。《世界大战》论场景规模、论特效精彩程度都和本片差不多,但是其中演员个顶个是大牌,单单靓佬汤一个人的片酬,可能就顶得上《变形金刚》所有演员的酬劳。结果,斯皮尔伯格心痛地花了2.5亿美元,而这次他吸取教训用少了整整一亿美元的投资,拍出了市场反响可能更大的一部商业大片。

  其实,对于以特效为主的电影,明星的作用微乎其微。现在回过头来看《金刚》,如果当初不用奥斯卡影帝Adrien Brody,不用一线喜剧明星Jack Black,而改用一些二三线明星的话,票房不会有大影响,而投资可以少掉1500万美元左右。特别是那些在好莱坞处于冉冉上升阶段的新星,要价不高,演技不错,人气不低,实乃特效大片的首选演员。《变形金刚》选中Shia LaBeouf作主角,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他不仅省钱,还会赚钱,对于那些不是变形金刚FANS的姐姐妹妹们有着分外亲和的吸引力。

  当然,明星片酬毕竟只是一部特效大片的小头,关键是要控制拍摄过程的成本,将好钢都用到刀刃上。这种用法之一,就是尽量提高效率。看过《魔戒》系列DVD花絮的都心里有数,彼得大熊猫在片场简直跟个永不疲倦的超人似的,可以同时指挥几个不同外景地的拍摄,另外还要和外地的视觉特效部门讨论细节、检查指导摄影棚内的现场特效组的工作……所以,史上最完美的三部曲《魔戒》才花了2.7亿美元(不包括宣传推广费用和补拍成本)。迈克尔贝在拍摄《变形金刚》时——据报道——也是个一刻不停息的人,效率超高,计划妥当,很多戏都是一次过。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效率就是时间。随着好莱坞大片投资规模和制作队伍的日趋庞大,今后“片场管理”这一块估计可以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无独有偶,那些省钱的大片们,都是拥有出色的管理系统的。“龌龊司机”兄弟在拍摄《黑客帝国》的两部续集时,还特意组建了高度集成化和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促进了拍片进度。

  不过,真正省大钱的,还是实际特效制作过程。可以说,在不影响一般震撼程度的前提下,稍微简化视觉特效的精细程度,方才是《变形金刚》省钱的真正法门。以“电脑生成画面”为基础的视觉特效,花起钱来是个无底洞,而现场特效部分是实打实的。《冒牌天神2》在视觉特效上大玩特玩,结果搞至成本飙升至荒诞的1.75亿美元。而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中,则充分利用自己的摄影风格,巧妙地降低了视觉特效花费的需要。

  如果大家仔细分析本片中的动作场景的话,会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表现变形的局部场景远远多过全景,表现人物的特写镜头则远远少于远景。这样以来,视觉特效流程中万分繁难的“变形”动画部分的工作量,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另外,由于远景镜头很多(主要是霸天虎们),数码建模也不用太精细到劳民伤财的程度,大概轮廓过得去就算了,人民群众在心情的激动与镜头的闪动间,是绝对看不真切的。

  其二,部分打斗不表现充分。最典型的是“大黄蜂”与“路障”的PK战,镜头居然“欺软怕硬”地去注视男主人公这边,那个小打小闹的“迷乱”(Frenzy)能耗费多少动画资金呢?而本该是重头戏之一的“大黄蜂PK路障”则完全省略掉了。考虑其中可能包含大型复杂的动态场景,以及“大黄蜂”发射“臂炮”和“路障”舞动“旋转刀轮”的精彩慢镜头,这在视觉特效成本上的节省可不是一点两点的。除了干脆不表现外,即使对于那些正在表现中的战斗场景,迈克尔贝也会利用他的手提摄像方式,看似身临其境、其实是偷懒怠工地“漏掉”某些大动态场景。例如结尾大战中,“眩晕”亮出“旋翼粉碎机”狂扫街道的场景,“毁灭者”(Devastator,就是动画版中的“吵闹”Brawl)在街心大显神威、疯狂倾泄子弹、炮弹、火箭弹的场景,也被贝导表现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更不用提“红蜘蛛”力抗“救护车”与“爵士”的联合攻击了,但听得三个家伙的武器系统在那疯狂咆哮,镜头却对着在地下打滚的男主人公晃悠!

  其三,降低战斗的激烈紧张程度。表现之一就是尽量简化“变形金刚”们的打斗模式,“中国功夫”云云,其实只是个简单的“亮相”而已。特别是“擎天柱”绝杀“碎骨魔”的场面,可能观众们都没想到霸气不可一世的“碎骨魔”居然如此不中用,基本上是三个回合就被柱子哥斩首了。那些在这过程中眨了一下眼睛的观众,可能连“碎骨兄”的真容都没有瞧清楚!片尾“擎天柱”与“威震天”之间的终极PK,也远不如FANS们想象中激烈,贝导甚至吝啬到没给他俩各自发射大炮管一个特写,以至于相当多的观众都不记得两个家伙还相互开过炮!至于两人在一起玩摔跤的场景,贝导又狡猾地换成了局部表现,很多全景状态下必须表现的肢体动作也省下了……

  其四,以风格之名“闪动”。贝导的快速剪切真不是盖的,本来好好的是“毁灭者”在开火,多牛啊,多令人兴奋啊,谁知还不到一秒钟镜头就晃到表现美军士兵“艰苦奋战”的画面去了。与“闪动”齐名的,是霸天虎们似乎都比较“害羞”,老是站在镜头焦距之外的远景处,例如城市大战中,“红蜘蛛”与“眩晕”都曾远远地立在建筑物顶上旁观……

  如此一“小”二“隐”三“简”四“闪”,整部电影看起来虽然热闹非凡,但真正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画面却没剩下几个了。也许这真的不该怪迈克尔贝,因为他至少还是表现出了战斗的过程,只不过不充分而已;也许,1.5亿美元就只能做到这个份上而已。

  贝导虽然用镜头忽悠了苛刻的影迷一把,但至少显示出“变形金刚”在银幕上的巨大潜力。说实话,对于《变形金刚》这顿大餐俺是远远没有吃饱,但它也大大提升了我对续集的胃口。毫无疑问,随着这一集票房的大丰收,续集追加投资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希望续集中的贝导不再忽悠,实实在在地让万千FANS们感到满足,并兴奋到全身爆炸!



五、结语

  需要再次申明的是,俺对特效制作并不是特别了解,此文想要传递的,只是最粗浅的扫盲性工作,只是让喜欢《变形金刚》并有兴趣关注一下幕后的同志们有个赏析的大致框架。人家说“抛砖引玉”,俺这连小瓦砾都算不上,文中挂一漏万、似是而非之处肯定不少;如果从事特效专业的“方家”们能不吝赐教一下——不,还是不用教训偶了,直接写科普文章好了^_^——那偶作为一名爱好电影幕后奇技淫巧的普通影迷,也就可以含笑……继续泡妞了。

  总的说来,论角色形象及变形、动作场景的表现潜力,《变形金刚》还是站在了当今特效业的巅峰。虽然它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创新,但在熟练运用、整合现有特效技术上,展现了好莱坞工业无比强大的一面。不无遗憾的是,贝导在剧本经营上太俗套,即使是表现最充分的两个“变形金刚”角色——“擎天柱”与“大黄蜂”——也很难表现出令人完全心动的魅力,霸天虎们更不用提了,不要说性格,连角色都沦为龙套了。遗憾的另一面是希望,希望续集能弥补这些遗憾。

  如果你是真的“变形金刚”迷,那么不要只看一遍,也不要看超过三遍,两遍刚刚好:既足够回味精彩的细节,又不至于被无聊桥段倒了胃口。年度期待之作终于落下帷幕,接下来的人生,会不会太寂寞了点呢?原来“八荒四野,唯我独尊”之后,是“天下有雪,寂寞猪手”啊……


【特效篇】完



Mtime独家约稿,转载注明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十二宫》影评:生命的沉积 下一篇《变形金刚》影评(Transformers..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业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