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怀旧的影片;一部向电影史致敬的影片;一部亦步亦趋“克隆”老电影的影片;一部反思电影语言的影片……注定无人喝彩。
也正常。这部影片完全放弃的新的技术手段,从银幕比例、摄影、布光、布景、剪辑、录音完全采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传统拍摄方式和设备,象这样一个“新世纪”的老电影被人冷落也是合情合理。
谁要你不用新设备呢?谁要你不用高科技呢?谁要你不用新的剪辑手法呢?谁要你不做得风格前卫炫目呢?谁要你不去求新求异花里胡哨呢?……
导演就是一个“笨”!就是一个“傻”。一切都是老的,一切都是旧的,以为这样就“新潮”了?新做的房子仿古仿得再好有谁会认为是古迹?新器具完全按照老方法做有谁会认为是文物?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非要把新的做成旧的,当然没人会喜欢了。
只是,透过这些刻意的“笨拙”之举,导演索德伯格这样的苦心也就出来了:在细腻的彩色电影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黑白粗砺之美;在花哨的剪辑手法背后,我们已经迷失了对电影语言的思索;在天衣无缝的布景后面,我们已经弄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精确定位的DTS音响后面,我们已经忘记是在电影院里;电影这个梦已经太真实,真实得让你找不到自己,让你以为有蜘蛛侠来拯救,让你以为加勒比海盗的宝藏可以挖掘,让你以为shrek的王国近在咫尺……
新潮很近,真实很远。
仿古,不是为了新潮,也不是为了前卫,只是为了去体会电影前辈专心致志做电影的过程。这是一个奢侈。如同有私人飞机了,却非要走几千里过去看一个老朋友;如同有无数美女可搂可抱,却只等着一个女人回来;如同家里到处都是电视,却非要花几个小时的路程几百块的票价看一场最古典的《牡丹亭》……
“仿古”,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的。
只是这么“古典”的故事下讲述的却是最赤裸的利益:没有正义可言,有的只是分赃均匀;没有国家可言,有的只是利益集团。最温文敦厚的镜头下勾画的却是最真实的的人性:没有人是无罪的,没有人是坚强的,没有人是善良的,没有人是无辜的……
无人喝彩的孤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