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天价片酬,明星真值那么多钱吗】打明星牌成了收视率抓手,选购电视剧,不看故事看明星,这种导向下,短短几年,明星片酬翻番地涨,“剧不好,明星托”成了一种行业潜规则。对此,你怎么看?你追一部电视剧是为什么,看明星,还是看故事?
针对近年来一些演员片酬虚高的现象,一位电视剧制作人表示,2000年拍一部电视剧,演员片酬只占成本的二三成,到2005年前后,这个数字已达到一半。而近两年,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中有六至七成用于演员片酬,其中很大一部分被一两个一线明星拿走。短短几年时间,明星片酬几倍甚至十几倍地暴涨,早已突破了合理区间,也超出了电视剧行业发展可承受的程度。天价片酬正日益成为影响全行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机制和导向上的原因带有根本性。近几年,全国各大卫视在收视率的竞争上日趋激烈,都需要一些好剧来扩大影响,增加对广告商的吸引力。毋庸讳言,明星在观众中的影响力确实更大,他们的人气本身就是吸引观众的无形资本,打明星牌也就成了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抓手,广告商也更愿意在明星身上押宝。为此,一些电视台投其所好,在选购电视剧时,不是首选故事,而是直奔明星——“谁演的?”电视台的这种购片导向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投资人为了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就要让导演用“明星脸”。同时,由于近年来大量热钱涌入电视剧产业,不少影视公司积极运作上市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拍摄需求猛增。然而,明星的数量终究是有限的,对明星演员这种“稀缺资源”的追捧,必然炒高他们的身价,使他们有了“客大欺店”的资本。试想,一个演员手里有几十个剧本供挑选,要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价片酬的形成,既要归因于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达”,又要归因于它的“不发达”。经过多年的市场化运作,整个电视剧产业的运行体系正在形成,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同时,无序化、泡沫化和非理性等因素,为电视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电视剧产业走明星制路线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电视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演艺明星的片酬虽已赶上世界水准,但电视剧产业的整体素质,还远没达到世界级。特别是在当前,明星过多地占有投资份额,必然会挤压拍摄制作、服装造型等各方面成本,甚至压低其他演职人员的收入,造成了电视剧质量的下降。
比起这种直接的影响,天价片酬的更大危害是潜在的——对演艺圈(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明星,只要“跟着坐车”就能使片酬扶摇直上,那么谁还会去苦练内功,提升内涵和演技?更何况,高片酬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敬业态度,反而催化了一些“大牌明星”的自我膨胀。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将使演艺行业的整体素质降低,荧屏上就会充斥着更多明星云集的“烂剧”。最终,整个产业都将陷入恶性循环。即使有些定力强的好演员,执著于艺术的完美,但如果整个行业的风气坏下去,个人不可能独善其身。
不仅如此,电视剧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演艺明星更是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广泛影响的公众人物。因此,明星天价片酬在客观上势必对很多渴望成功、成名的年轻人产生刺激,从而“引导”他们将走明星路视为人生成功的捷径,更加剧了拜金主义和浮躁情绪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天价片酬并不是因为明星真的值那么多钱,更不能说明其专业素养的高水准。今天这些拿高片酬的演员,大都也是在被市场大潮的裹挟下,不由自主地从一个漩涡冲到另一个漩涡的。实际上,很多演员接戏也不会仅仅考虑片酬,而是更希望加入到剧本扎实、制作精良的团队之中。因为任何一名对观众和个人艺术生命负责的好演员都懂得,虽然自己是暂时的获利者,但天价片酬与艺术本身无关,从长远看未必是好事。因此,只有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在带给观众思想和美的同时,使演员、投资人和其他演职人员的获益相对合理,这样,演员的艺术生命才能与整个行业一起水涨船高、行稳致远。
演员价高而且“雷打不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好演员的稀缺。怎么办?一位著名导演曾说:“只要剧本好,导演和营销部门努力,起用新人完全没有问题。”如今,由于一些编剧不愿在剧本上多下功夫,剧本质量不过关,才使得投资人和导演不得不将赌注押在几张明星脸上。于是,“剧不好,明星托”就逐渐成为了一种行业潜规则。只有鼓励并善于挖掘新人,走“好剧本+新面孔+精制作”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让高片酬“退烧”。另一方面,在健全资金准入机制和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各大卫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购片时更加注重故事、表演和制作本身的水平,减少制片人和导演在起用新人时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