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网 - 中国剧本投稿交易门户网站
帐号: 密码:
《面纱》影评:恨比爱更易
发布时间:2011-05-27 13:23:07
浏览:2281次

作者:眉间尺 来源:网易娱乐

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有所不同,通常会令原著的风格不同程度的流失,国内国外的电影无不如此,苏童的《妇女生活》被侯咏改编成电影,全然没有了苏童灰暗慵懒的文风,而影片《面纱》同样丧失了毛姆笔峰流转的冰冷。虽然在影片结尾处诺顿所饰的费恩同样死去了,不过影片与小说对女主人公的不同处理却显出冷暧两重风格,或许毛姆的小说更加现实,以悲剧收尾的影片却透射出一番暖意。

爱德华诺顿想让影片充满中国风格,于是特意到中国来取景,并同样对故事的中国背景作了适当的改变,虽然好莱坞的影片要完全凸现中国是不太容易,但个人感觉影片《面纱》在这方面还是做得足够好了,毕竟以西方视角来完全真实地展现中国是不切实际的。影片中切实地加入了二十年代中国反帝运动的风潮,将中西文化的冲突放置在爱情故事的背后,使这部影片的故事建立在更具可信度的历史背景下,虽然这其中也有小小的纰漏,但是不可否认这使小说单纯关注爱情的主题得以扩展,使得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作为外来者的费恩夫妇与中国人在文化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帝国主义殖民时代下对外来者抵制的盲目性等,影片都有所触及,不过在这样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中也不可能挖掘得更深。

在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物大都面目模糊,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局限性,相比较夏雨、吕燕所饰角色的可有可无,黄秋生所饰的军官则要丰富许多。影片对黄秋生这个人物的背景还是作了铺垫,一个去过海外的中国军人,在旧军阀年代具有革命倾向的新军人。他对费恩夫妇的到来最初还是抱有抵触性的,但是由于比更多普通中国人接触过更多新思想,以及同费恩的深入交流,他最终还是同费恩成为了朋友,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费恩向督军要到了帮助。督军、团长及费恩三人的一场戏虽然不长,但却很精彩,三人之间的对话呈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构画出费恩的古板性格,最重要的是表达出对于西方人想用自己的科学和知识来改变中国的自大想法是难以实现的。由此也看得出影片在中国的内容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黄秋生在影片放弃了肢体表演的方式,以配合影片内敛的风格在表演上也含蓄了许多。

抛开小说来谈电影的爱情主题,影片中的丈夫费恩属于典型的英国刻板绅士形象,一位生活没有情趣且热衷于实干的科学家,有着深厚的理性色彩。而作为妻子吉蒂明显属于那种娇纵反叛的大家小姐,对于生活更多的是充满感性色彩。这样看似矛盾的夫妻关系,以及他们未爱先结婚的故事,放置于今日也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看起来永恒的婚姻命题。如《理智与情感》中所写的那样,大户人家女子的唯一归宿便是出嫁,这种传统延续到二十世纪初也未曾有所改变,吉蒂的父母巴不得将女儿快点送出门,吉蒂嫁给费恩也属于一种逆反心理的使然,早日摆脱父母的责难。而一段无爱情铺垫的婚姻便意味着彼此关系的不牢固,贝蒂的性格注定她难以抵挡诱惑,出轨成为理所当然。

远赴霍乱疫区是费恩对妻子背叛的惩罚,这种处罚方式甚至有些带有自虐的倾向,仿佛带有对自己不明智的爱的愤怒。用死亡的恐惧和孤独来惩罚娇纵的妻子,就象是一种磨砾,令一直深藏闺中的贝蒂从心理上得以成熟,也渐渐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丈夫,并看到了他工作的伟大性,于是从了解转向爱恋。这种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在中国其实也很常见,日久总会生情,太多人的婚姻便是如此建立起来。但是这样的爱情有时也并不牢固,因为这样的爱情是在一个危险封闭的空间中滋生,没有其他选择同样也没有诱惑,所以缺少考验。在小说中女主人公是被男主人公所感动,而影片却让贝蒂死心塌地爱上了费恩,在回到伦敦后还是拒绝了情人的邀请,这是不同的结尾,却折射出原作者与导演不同的观点,或许小说可以写得更深刻更现实些,而电影有时候却不得不考虑大众的口味,温暧点总比冰冷点好。

影片的故事不离奇也不曲折,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没有杀戮、性爱等一切惊世骇俗的卖点,只是在细腻之中显露着点点平淡如水的美,这种美远不同于张艺谋在《黄金甲》里用浓烈的色彩所呈现的感官之美,只是几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闪烁。有时候变态夸张的故事更容易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而讲好一个平淡的故事却不那么引人注意,从这个层面来讲拍好一部《面纱》更难过拍一部《黄金甲》。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生日快乐,爱情快了
下一篇《东》影评: 迂回曲折,饱含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