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网 - 中国剧本投稿交易门户网站
帐号: 密码:
《南京》影评---关于真相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2-02-18 22:26:10
浏览:2796次

作者:阿keen 来源:网易娱乐

   七月的南京,炽热的让人简直无法忍受,与同档期热映的《变形金刚》相比《南京》显得低调了,只有少数媒体三三两两不占篇幅的报导和介绍,相比媒体,也许百姓们的热诚要更高一些。

七十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大屠杀从来就不曾被掩埋在历史中,也许有些亲历过那场灾难的当事人已经老去或离开人世,但那些残存的文字和影像总能一次又一次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并将这些记忆复制流传。

  那些当年在南京被屠杀的冤魂不会想到在半个多世纪那座沦陷的悲情之城正在上映着一部直接就叫《南京》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在南京本地上映的缘故,虽然只有少量的拷贝在不多的影院的几个厅放映,但是就我看的那场所见能容纳一百多观众的电影厅里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因为没有座位而倚靠着影院的墙或者直接就坐在两旁座位的走道上观看,观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半大的孩子都有,回忆与知晓都显得那么重要。

  影片改遍自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作品《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但却是由美国人以记录片的形式改编的,也被宣传为中国的《辛德勒名单》。

  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偶尔能听见一些观众跟随着影片中那些惨痛的场面的出现而发出阵阵悲叹,那些讲述那些画面那些音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揪扯着观众的心,一次又一次。观看完影片,我与几个同去看电影的朋友沉默着走出影院,看着阳光下车水马龙繁华的南京想到《南京》那些黑白的影象,顿感恍若隔世。

  其后有朋友拒绝评论《南京》,因为太沉重,有南京本地人的朋友说:“这段历史怎么看都是太过于惨痛了,足以震撼每一个人。”有位身为工科博士的朋友发表的见解更是让人深思。他说影片不过是借用南京大屠杀这一背景衬托出西方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好象说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只是个盒子,而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才是装在这个盒子里面要贩卖给世人的东西,张纯如女士以及她的书中也只不过是这个盒子的外包装而已。在影片的后面,一位外国讲述者说他并不恨日本人,他恨的只是当时日本的政策,假如哪天日本人也遭遇了了这样的悲剧,他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措施去救助受苦的日本人。这一段话无疑印证了他的观点。

  或者,在《南京》这部电影的背后除了讲述三七年南京大屠杀这一真相确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真相,不容置否影片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某种程度上也巧妙的取得观众对西方社会的认同,因此,该影片在西方社会获得了非常多的赞誉。

  朋友更是说这部影片可以被视为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同化工具,就像可口可乐和好莱坞一样,让中国人接受和认同西方思想,用尖刻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希望用文化侵略这种软力量征服西方以外的世界,把西方人当作救世主。而且当前的美国国内有一种企图重新建立全球帝国的思潮,美国人的自我感觉出来就没有象今天这样良好,他们认为美国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上帝派美国人来拯救这个世界。从第二次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可以反映出这一事实。小布什因为第二次海湾战争获得了国内奇高的支持率能说明问题,美国学者也认为当今美国所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和维持国际次序的责任要远远强于过去的罗马帝国。小布什在反恐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前曾多次提到基督派美国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以基督的名义来发动战争,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情吗?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还提到了美国传教士秘密拍摄的照片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和西方世界的关注这样一件事。不约而同的是,希特勒也强迫拉贝不许把这些事情公开。众所周知,美国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对日宣战。这也正说明,任何国家都是把他们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只要没有触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其他国家是不会根据什么道义来关心别人的死活的。那些道义或者更多的时候是存在于个人身上的。

  也许我们都想的太多了,《南京》这部电影的制作者们只是单纯的想把那段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就好像影片的导演之一比尔"古登塔格所说:“怎么能够把‘大屠杀’和‘遗忘’放在同一个句子里?”,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南京》以及更多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不管创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从什么角度出发,他们都是在唤醒和告知世人那些在战火中死去的冤魂不应该被遗忘,那些惨痛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那些曾经在战火中救助人们免于死亡的人们他们都不应该不遗忘,拉贝、约翰"马吉或是华小姐以及更多的人他们救助了大量的中国人,使得他们幸存下来并揭发日军的暴行,他们的历史功绩理当值得我们赞美并感恩。

  一个人的死亡是个悲剧,一群人的死亡那只是个数据,30万,是个怎样的数据,一个个剥离开来绝不仅仅只是30万个悲剧,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统计的,如何把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字客观公正的还原成具像的画面,也许,这对每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首发于《东方文化周刊》

本文版权为原作者与网易共同所有,本站已经获得网易授权转载,其他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日本与CC
下一篇《夜·上海》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