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严重制约了电影创作;
中国只要是类型片都深受其害。但如果非要在一堆灾民里挑那个最惨的,我觉得还是恐怖片是最无争议的。犯罪题材、灾难片什么的,好歹都还可以杂糅其他类型稍微淡化一下,只有恐怖片是最单纯的,你没法搞诸如恐怖喜剧,恐怖爱情,恐怖浪漫什么的类型混搭。其他类型都勉强有曲径通幽之途,恐怖片是妥妥地只能死磕。
在中国所有类型片中,恐怖片是最受电影审查荼毒的类型。从根源上就断绝了中国有优秀恐怖片的可能性。
国内的电影审查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尺度极其模糊,创作者完全无法掌握和量化。有人说希望举个例子,那我就讲个真实的惨剧,大家众所周知的某片本来都拿龙标了,又被追毙了。理由是:片中死人太多了!尼玛这是一部恐怖片好不好!片中连带路人甲乙丙总共死了十来个角色,还基本都不是中国人!恐怖片啊!恐、怖、片、啊!!!死人太多居然也是理由!!!于是最后只能片中加好人,主题鲜明化,情节悲剧化,恐怖片里不得不融入其他元素才能勉强放行。
作为对比,英国电影中好像有明确规定,某个级别的电影中不能有注射器的针头刺入皮肤的特写镜头。那么按照这种可以事前掌握并且量化的标准,导演在拍摄时起码可以有个备案选择,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有不同版本的选择。而国内的标准则完全是照死里搞的路子,等审查时才告诉你哪个哪个镜头不能用,导演哭死都没用。除非你能把演员找来再补拍一遍。
2、缺乏制作经验
作为类型片的一种,优秀恐怖片需要有丰富的制作经验才能完成。所谓制作经验,就是基于上面谈到的制约而形成的默契。任何国家的电影都多少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如果能够公开化、制度化和常态化,那么也能够对类型片的创作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
欧美地区的惊悚片、恐怖片其实也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不能被轻易打破,只要这种规则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默契,那么遵守规则或者打破规则,都能给创作者带来创作自由。但在国内环境下,创作者在一团迷雾之中瞎摸索,很难积累出有效的制作经验,最后出来的必然不是《三岔口》而成了《十八摸》。
3、观众消费需求
因为观众一直在吃屎——这个不能怪观众啊,他们没得选啊,——结果就造成一个假象:似乎观众什么样的屎都能吃,而且还砸吧嘴。在这样的消费基础上,生产方也没动力改进技巧。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因为“观众”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形成电影消费习惯,他们必然会对产品质量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市场上提供的其他类型选择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恐怖片作为一种类型不提高质量,就会面临被驱逐出市场的命运。
4、恶性循环
因为绝大多数恐怖片拍的太屎,再被审查轮一遍,观众也不耐烦老吃这种东西,票房自然也不高。于是生产方也没心气改进技巧,增加成本投入。但是呢,恐怖片作为一种低成本但市场需求相对固定的类型片,肯定还有会人前仆后继地往里头跳。但是如果源头的问题不解决,这个坑里死多少片子都填不满。
于是只能从1再开始一遍。